汲取古代水利智慧,激发时代奋进力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河海大学“清源水电,绿动未来”实践团聚焦国家水网建设、水情调研和运河文化等主题,于2024年8月12日赴江苏省扬州市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活动,在馆内深入了解国家水网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运河传承的文化,同时针对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进行调研。
  
       文化探源,体验水文化之旅
       在大运河博物馆,实践团深入参观了大运河的开凿与建设过程中的标志性工程,全面领略了大运河的起源、发展历程、工程技术、文化交流以及现代保护的丰富内涵。通过展览的珍贵文物和详实资料,实践团成员们对这条古老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南北经济与文化的纽带,其对促进区域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水韵传承:聆听先辈治水故事
      在参观过程中,博物馆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解了清口枢纽工程的治水思路,这项水利工程不仅通过深入研究水道的变迁,还通过合理布局水利设施,巧妙地厘清了当地错综复杂的水系。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大家充分感受到了治水之路的艰辛与困难,深刻感悟先辈们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
 
       南北交融:感受南水北调工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论述,实践团成员来到南水北调展区,全面了解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水域格局、调水规模、惠及人口、施工周期及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和环境效益。在与讲解员的深入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它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它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
  
       倾听民意,洞察水网工程的社会影响
       为深入探究储能水网工程对社区的广泛影响,实践团成员深入东关古渡地区,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全面的访谈。访谈内容覆盖了水资源状况、清洁能源的利用、城乡供水供电系统以及水生态保护等多个关键领域。同时针对调研情况,实践团成员发现部分群众认为储能水网工程建设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碳排放,在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同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人民福祉。但仍有部分群众不了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作用,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此外,团队成员们还询问居民家中用水用电情况,面对面为居民们进行答疑解惑。
 
图1 实践团成员采访当地居民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不仅学习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更深刻体会到了治水工程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当我们回望国家水利工程的建设历程,从都江堰到三峡大坝、从京杭大运河到南水北调,过去无数先辈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未来国家水利事业建设的篇章还需要当代青年来续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青年应当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以青春之姿,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潮流,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为国家水利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马秋怡 来源:大学生家园
时间:2024-08-29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