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刺绣,非遗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至今,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精神追求,为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进文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培养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弘扬的意识。7月9日至7月13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冶金工程学院“红绿蓝小队”实践团队队员前往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彝绣传习基地调研当地非遗文化传承。通过一件件彝绣作品,一览彝绣的精巧与绚丽;通过一种种民族风俗文化,寻觅峨山彝绣的悠悠传承故事;通过一针针挑针走线,努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彝绣作品,品彝绣技艺。跨进基地大门,“守遗人”魏玉仙就向队员们介绍了基地的镇店之宝——《百花争艳图》。《百花争艳图》是在李莲英、李绍萍两位省级工艺大师带领下,由富良棚乡的1500优秀绣娘历时45天绣制而成。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彝族刺绣的种类繁多,包括服饰、挎包、背篓、桌布等各种饰品。图案也丰富多彩,有动物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图案,也有日、月、天、地、水、火等自然图案。彝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彝族祖先的智慧是让人敬佩和赞叹的。
    听民族文脉,传非遗之声。彝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彝族刺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妇女,以她们灵巧的手指,将美好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进了一针一线中。7月10日至7月13日,团队成员拿起绣针,探寻这一传统技艺的奥秘,在绣娘们的教学下学习彝族刺绣,经过几天的学习操作,实践团队员们体会到了峨山彝绣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感叹非遗传承人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艺,敬佩她们坚守初心、臻于至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彝族服饰刺绣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冰山一角,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人民时评》所道: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通讯员:王婕
作者:大学生家园 来源:大学生家园
时间:2024-08-29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