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小田并大田”从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推行的第二年。维持承包关系长久稳定与合理组织异质性农户达成一致性集体行动的要求使改革之路面临诸多困难。为深入研究“小田并大田”的实际状况与作用效果,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小田并大田”乡村寻访调研团于2024年8月6日—13日前往盐城市亭湖区开展“改革浪潮涌亭湖,小田并大田绘新图”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对话当地村干部以及入户调查等环节,实践团获得第一手资料为农业现代化与土地集约化改革提供实践支持与理论参考。这不仅是一次对乡村改革成效的深入剖析,更是将河海学子的热情与智慧注入农村大地,携手农户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脚踏实地探农地,心系农村访家场
8月6日,在黄书记的引领下,实践团走入亭湖区黄尖镇黄尖社区和盐东镇曙阳村等改革试点区域,亲眼见证“小田变大田”的显著成效。昔日细碎分散、坑洼不平的“补丁田”已变身为规整划一的高标准农田,田间道路宽敞平整,桥涵闸站设施齐全,渠相通、路相连,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展现在众人眼前。
8月9日,实践团走入亭湖区黄尖镇树东家庭农场进行调研。在树东家庭农场农场主陈树东的热烈欢迎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农场中的粮仓。颗颗饱满的粮食中蕴含着“小田并大田”政策的巨大成果和科技助农的实际成效。农田集中连片不仅有利于农民耕种,而且有利于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的运用,显著提高了农田的单位产量。
之后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农场的冷库和食堂等地方。现代化的冷库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的保鲜期并保证其质量,并且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延缓了农产品的腐败和变质速度。干净的食堂为农场的员工提供了吃饭和休息的地方,让员工拥有了一个优良的饮食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亭湖区树东家庭农场通过应用新技术、新理念,农场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了由家庭纯种植经营向农产品初加工服务的转变、由“独家经营”向抱团联合发展的转变,既达到了自身增收目标,又带动周边农户致富,促进了本地菊花全产业链的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也为“小田并大田”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8月13日,实践团走入盐城亭鹤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负责人陈树东先生的亲自带领下,深入参观了该公司,并详细了解了其先进的农场机械设备和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首先,实践团参观了公司的机械设备展示区。在这里,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琳琅满目,包括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烘干机等。陈树东先生亲自为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他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机械化作业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展示了公司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显著成果。
在参观过程中,陈树东先生还与实践团成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他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农业创业经历和心路历程,鼓励青年学子们积极投身现代农业事业,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对实践团成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给予了耐心解答和积极回应。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力量,更激发了他们投身农业事业的热情和信心。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学校,积极传播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访干部知民情,助农户兴乡村
8月7日,实践团深入访谈亭湖区黄尖镇农林局局长陈栋林,双方共话乡村振兴路上的“小田并大田”一策,回顾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身的伟大变革。
首先,陈局长向实践团介绍了“小田变大田”改革的背景与初衷。他指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细碎化的农田已难以满足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需求,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随后,陈局长还分享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解决之道。他坦言,改革初期,干部有顾虑,群众有担忧,部分村民担心改革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亭湖区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动员,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确保改革方案得到广大农户的支持和认可。同时,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户吃下定心丸,确保了改革的顺利推进。据陈局长介绍,经过几年的努力,亭湖区土地流转率显著提高,全区新增家庭农场121个,农业现代化耕种、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发展。如今,在亭湖区的田野上,一块块规整划一的高标准农田如画卷般展开,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访谈最后,陈局长表示,亭湖区将继续深化“小田变大田”改革,着力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全面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他同时寄语广大青年学子,要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8月8日,实践团深入访谈亭湖区黄尖镇村干部、农户代表。实践团首先与当地村干部对于村委如何推动和协调“小田并大田”进行了深入交谈。当地村干部指出在“小田并大田”实验改革之初,村委主要从解放干部思想、消除群众顾虑、排除改革阻力三个方面扫除改革障碍,赢得农户支持。目前,在当地各级领导和全体农民的共同努力下,盐城市亭湖区已经形成了政府有关部门、村组集体、农村党员干部、各类农户等主体的协同互动,努力实现农地“大小兼容”的发展模式。
随后,在村干部的引领下,实践团与当地农户就“小田并大田”中农民权益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当地农户指出:政府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户权益,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构建了农民与土地四种新型关系,例如“田转人离”型、“田转人不离” 型、“田转权不离”型、“田不转人不离”型。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8月10日,实践团深入访谈亭湖区家庭农场主、盐城市劳动模范陈树东,围绕其“深耕流金菊田,长出‘共富’之花”的生动实践,深入基层一线,通过“探访榜样学经验、田间地头话振兴、青春携手绘蓝图”三大主题活动,挖掘农业机械化与科学种植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为新时代农村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通过深入的交流与采访,实践团了解到,陈树东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业机械化、科学种植的发展之路。他引进先进农机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他积极探索菊花种植的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使得自家的菊花产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陈树东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坚信,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才能激发农业的内在潜力,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家园。在他的引领下,家庭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典范,不仅实现了高效产出,更守护了绿水青山。
作为盐城市的劳动模范,陈树东不仅追求个人的成功与荣耀,更将带动乡亲共同富裕视为己任。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朴素道理。在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菊花产业中来,共同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梦想。
“深耕流金菊田,长出‘共富’之花”,这不仅仅是对陈树东个人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他所代表的乡村振兴模式的生动描绘。在陈树东的带领下,盐城市亭湖区的菊花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通过与当地农村干部、典型农户等访谈,实践团深刻感受到盐城亭湖区“小田变大田”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深远意义。这场土地变革不仅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田间地头访民情,改革成效显真章
8月11日,实践团前往盐城市亭湖区深入农户家庭,通过“入户调查探成效、田间访谈听心声、青年携手促发展”三大环节,细致了解改革带来的实际变化及农户的真实意愿。
上午,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对乡村未来的热情期盼,踏入了一户典型的农家小院。农户张大叔热情地接待了调研团,并邀请大家进入屋内,围坐一堂,共话改革成果,就“小田并大田”改革后的变化展开了深入交流。农户们纷纷表示,自改革实施以来,不仅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通过集中耕作和科学管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均实现了双提升,为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其中,张大叔兴奋地介绍道:“以前地块小,机械化操作不便,现在田块整合后,农机进出自如,种收都轻松多了。而且,通过土地流转,我们家还获得了一笔可观的租金收入,真是双喜临门!”
在谈到参与“小田并大田”改革的意愿时,农户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定与期待。他们表示,改革不仅让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更让他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希望。许多农户还主动分享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办法,表达了对政府政策的感激之情。同时,他们也积极向实践团提出了自己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建议和期待,希望政府能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农民走上更加富裕的道路。
午后,实践团在当地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栋林及农户的带领下,参观并采访了当地的一家家庭农场。农场内,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一台台先进的农机设备、一片片郁郁葱葱的作物田,无不展现出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
农场主详细介绍了他们在“小田并大田”改革背景下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让调研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农场主表示,通过土地流转与合并,农场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与集约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农场还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管理模式,推动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与品牌化建设。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不仅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与数据,也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土地集约化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小田并大田”改革的进展与成效,积极探索更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新模式,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