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人文经济学在苏州快速发展的东风,在参观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并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沟通交流后,2024年8月4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文’亦赋‘兴’”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接续深入探索,开启解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蚕丝三产融合之路”赋能乡村振兴的第二段征程。实践团成员在太湖雪蚕桑生态农场参观了蚕桑的生长与种养场所,并走进吴江区三扇村、金星村,与村庄居民进行深入交谈,了解震泽蚕丝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
参观桑蚕的养植过程是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震泽蚕丝生产的第一步。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不仅认识了蚕桑的文化历史,也亲身感受了蚕宝宝复杂的养育过程与真实的养育经验。经专业人员介绍,成员们了解到,生态农场内配备的专业化桑树叶养植基地为蚕宝宝的生长提供了有力的食物保障。安全、绿色且充足的桑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蚕茧质量,助力震泽蚕丝产业蓬勃发展。除传统蚕茧之外,太湖雪生态农场内还培育出了能吐出鲜艳黄色蚕丝的蚕品种,这也为震泽蚕丝行业创新发展贡献出宝贵力量。

图为太湖雪生态农场外观样貌。通讯员刘亚琪 摄
离开太湖雪蚕桑生态农场后,实践团成员前往吴江区富有蚕桑发展历史的村庄,以当地居民和部分蚕农为调研重心,力求在了解“震泽蚕丝”这一地理标识对蚕农自身经济发展影响的同时,深度挖掘蚕桑养植业的经济发展经验。
实践团首先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三扇村,对居民进行访谈。据村中的一位老蚕农所说,当地蚕农们每天早上五点就会出门去地里照看桑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扇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村里遍地是桑田。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养蚕业式微,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人还在坚守。一根根蚕丝的背后是震泽源远流长、熠熠生辉的桑蚕文化,一直默默发展的传统蚕桑业和努力坚守的蚕农们不该被遗忘。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三扇村蚕农交谈。通讯员刘亚琪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三扇村村民们交流。通讯员刘亚琪 摄
从三扇村离开,一路向北,穿过波光涟漪的长漾,就到达了实践团成员村庄调研路上的第二站——金星村。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村民自主种植桑树叶的区域,了解到金星村对于蚕桑业的坚持与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金星村内桑树几乎被砍伐殆尽,而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这里桑树成林,老桑农们也凭借着震泽蚕丝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重新发家致富。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金星村村民。通讯员刘亚琪 摄
无论是在集约化的太湖雪生态农场中的蚕桑生产,还是震泽镇周边重新焕发生机的蚕桑小农户种植,震泽蚕丝如今的“一根丝”,早已不仅是“一根丝”。在创新中领跑,在探索中求变,震泽的这根蚕丝已成为串联无数企业家与蚕桑职业者致富密码的关键纽带。“‘文’亦赋‘兴’”实践团也将不忘使命,接续调研旅程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