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烽火年代里的温情摇篮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传承伟大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曲阜师范大学“观党史笃精神,赓续红色葆初心”社会实践队员于1月8日前往潍坊华东保育院党性教育馆进行参观学习,聆听英烈故事,重温解放战争时期烈士子女以及干部子女的生活、学习环境,感受烽火年代温情摇篮里的红色精神。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华东保育院为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应运而生,陈毅之子陈昊苏、曾山之女曾海生、谭震林之子谭冬生等都曾在保育院学习、生活。华东保育院以“保教合一”“一切为了革命后代健康成长”为宗旨,可以说华东保育院正是诞生在烽火年代的一座温情摇篮,用数名保育员的爱滋养浇灌了百十名孩子的身心,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孩童,实现了为祖国培育优秀下一代的薪火相传。
对华东保育院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华东保育院党性教育馆,据实践队员了解,该讲解员是大官营小学的退休教师,现在担任华东保育院党性教育馆的义务讲解员。进入教育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育红”两个大字,这正与它的办学宗旨相贴合,“一切为了革命后代健康成长”,培育红色革命后代。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围绕“红色家园、无私奉献”“红色指引、攻坚克难”“红色传承、饮水思源”三个单元,聆听了华东保育院的办学理念、建设过程、教学环境等历史,回顾了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岁月。据介绍,从开办到南迁,华东保育院共接收1至10岁的小孩137人。第一批接受的孩子有62人,按年龄分成不同的班,采取保育员负责制。后来,各班的人数越来越多,到1949年初,又增设了一个班,实行复试教学方法。在这样有爱的环境下,这些孩子与共和国一同成长,日后大都成为军事将领和高级干部,英才遍地,有的成为科学家,有的成为教育学家,还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走过伙房、食堂、宿舍等生活区域时,讲解员告诉实践队员,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很难有物质条件保障,孩子们的吃穿都是问题,为此,保育员生活节俭,省出自己的津贴,千方百计地改善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在院长李静一、邓六金等人的努力下,各方面向保育院支援了不少白面、大米和猪肉,华东局还向保育院拨了5头奶牛、4只奶羊。实践队员感叹保育员们的无私、善良,党领导人对革命后代的关心与重视,他们不计名利,大爱无私,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关心爱护着这些孩子,一切为孩子们着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与孩子们同吃同住,用真心来陪伴、呵护这些孩子,如对待亲生子女一般教育、保护着他们,墙上的红底白字“一心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不记名,不讲利”是对保育员们再贴切不过的形容了。
在教室前的院子里,实践队员发现有秋千、滑梯、跷跷板等娱乐设施,据讲解员讲解,这是当时保育人员为了供孩子们玩耍建设的游乐场所,今天院子里看到的都是根据当时的场景还原的。然而最令实践队员感兴趣的是院子角落的一口井,实践队员了解到,这口井是唯一当时留下来的真迹,别的物件都因战争而被摧毁,后来也是根据这口井确定了华东保育院的旧址。那时喝水、用水都要用水桶从村子的井里打水,然后再由人提到保育院,这种打水方式极不方便,于是后来在保育院附近打了一口井,专供保育院使用。
参观完要出馆前,又回到教育馆大厅,讲解员向实践队员补充了位于“育红”两侧的两个石雕作品,左边是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激烈场面,右边是孩子们在保育院生活、学习的和谐画面,看得出在战士们奋战杀场的背后,保育人员竭尽全力地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好,他们用身心诠释着党的伟大精神。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教育馆封了很久,讲解员经历这么长时间以后再次讲解发生在这院子里的历史,心情也很是激动,并热情邀请实践队员在“育红”两字前合影,实践队员也对讲解员感到敬佩,免费向无数人讲解这段艰辛难忘而又温暖的历史,弘扬党的红色革命精神,这也是一种传承。
经过这次到华东保育院党性教育馆的参观学习,实践队员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浓厚的红色氛围,不仅了解了战争年代孩子们的艰苦生活环境,更是敬佩革命前辈对后代、对祖国的无私,感叹如今社会的进步,党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如此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青年应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传承伟大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曲阜师范大学“观党史笃精神,赓续红色葆初心”社会实践队员于1月8日前往潍坊华东保育院党性教育馆进行参观学习,聆听英烈故事,重温解放战争时期烈士子女以及干部子女的生活、学习环境,感受烽火年代温情摇篮里的红色精神。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华东保育院为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应运而生,陈毅之子陈昊苏、曾山之女曾海生、谭震林之子谭冬生等都曾在保育院学习、生活。华东保育院以“保教合一”“一切为了革命后代健康成长”为宗旨,可以说华东保育院正是诞生在烽火年代的一座温情摇篮,用数名保育员的爱滋养浇灌了百十名孩子的身心,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孩童,实现了为祖国培育优秀下一代的薪火相传。
对华东保育院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华东保育院党性教育馆,据实践队员了解,该讲解员是大官营小学的退休教师,现在担任华东保育院党性教育馆的义务讲解员。进入教育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育红”两个大字,这正与它的办学宗旨相贴合,“一切为了革命后代健康成长”,培育红色革命后代。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围绕“红色家园、无私奉献”“红色指引、攻坚克难”“红色传承、饮水思源”三个单元,聆听了华东保育院的办学理念、建设过程、教学环境等历史,回顾了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岁月。据介绍,从开办到南迁,华东保育院共接收1至10岁的小孩137人。第一批接受的孩子有62人,按年龄分成不同的班,采取保育员负责制。后来,各班的人数越来越多,到1949年初,又增设了一个班,实行复试教学方法。在这样有爱的环境下,这些孩子与共和国一同成长,日后大都成为军事将领和高级干部,英才遍地,有的成为科学家,有的成为教育学家,还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走过伙房、食堂、宿舍等生活区域时,讲解员告诉实践队员,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很难有物质条件保障,孩子们的吃穿都是问题,为此,保育员生活节俭,省出自己的津贴,千方百计地改善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在院长李静一、邓六金等人的努力下,各方面向保育院支援了不少白面、大米和猪肉,华东局还向保育院拨了5头奶牛、4只奶羊。实践队员感叹保育员们的无私、善良,党领导人对革命后代的关心与重视,他们不计名利,大爱无私,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关心爱护着这些孩子,一切为孩子们着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与孩子们同吃同住,用真心来陪伴、呵护这些孩子,如对待亲生子女一般教育、保护着他们,墙上的红底白字“一心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不记名,不讲利”是对保育员们再贴切不过的形容了。
在教室前的院子里,实践队员发现有秋千、滑梯、跷跷板等娱乐设施,据讲解员讲解,这是当时保育人员为了供孩子们玩耍建设的游乐场所,今天院子里看到的都是根据当时的场景还原的。然而最令实践队员感兴趣的是院子角落的一口井,实践队员了解到,这口井是唯一当时留下来的真迹,别的物件都因战争而被摧毁,后来也是根据这口井确定了华东保育院的旧址。那时喝水、用水都要用水桶从村子的井里打水,然后再由人提到保育院,这种打水方式极不方便,于是后来在保育院附近打了一口井,专供保育院使用。
参观完要出馆前,又回到教育馆大厅,讲解员向实践队员补充了位于“育红”两侧的两个石雕作品,左边是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激烈场面,右边是孩子们在保育院生活、学习的和谐画面,看得出在战士们奋战杀场的背后,保育人员竭尽全力地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好,他们用身心诠释着党的伟大精神。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教育馆封了很久,讲解员经历这么长时间以后再次讲解发生在这院子里的历史,心情也很是激动,并热情邀请实践队员在“育红”两字前合影,实践队员也对讲解员感到敬佩,免费向无数人讲解这段艰辛难忘而又温暖的历史,弘扬党的红色革命精神,这也是一种传承。
经过这次到华东保育院党性教育馆的参观学习,实践队员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浓厚的红色氛围,不仅了解了战争年代孩子们的艰苦生活环境,更是敬佩革命前辈对后代、对祖国的无私,感叹如今社会的进步,党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如此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青年应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间:2023-02-22 作者:陈艺菲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