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这些古老的文化,我们要去传承和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为了更好地传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十四名同学组成了“信承文化”实践团队,大家会实地考察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文化,并以视频、推送、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些文化。
本次我们去到的地方是拥有“山城”称号的重庆,在这里,有一种传统文化名叫“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巴渝文化。
巴渝十二景
古巴渝十二景的称誉,得名于清乾隆年间颇有文学和审美素养的巴知县王尔鉴,他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十二处最能代表巴渝美色的景致,让其流芳百世,距今已有近三百余年历史了。我去到了其中一处著名的景点——洪崖滴翠,也就是洪崖洞。古时候,洪崖是指重庆渝中区沧白路以下,临嘉陵江的崖壁,因崖上还有一洞,此处也唤作洪崖洞。在崖顶上的新华路一带曾经是林木苍翠,树多则蓄水,于是一条小溪从山林间渗出,沿大阳沟、会仙桥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悬空而下,落至崖间再顺着岩石自上而下地汇作涓涓细流。在少雨的季节,水就呈星星点点往崖下滴,水珠儿被阳光映透得个个如绿珠碧玉,便有文人骚客们将其称为“洪崖滴翠”。洪崖洞也曾是一处军事要地,在悠长岁月中,洪崖洞这一带相继有过江隘炮台、镇江古寺、东川书院、明代城墙、天成巷街等众多历史遗迹。现在,最引人入胜的,还是洪崖洞的夜景。在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之时,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嘉陵江面。两江游的游船,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彩灯,开始徜徉在嘉陵江上。灯线把吊脚楼的轮廓,勾画得流光溢彩。我站在洪崖洞楼上,看着不远处的江景,不禁感慨,这也许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巴渝文化弥漫的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重庆“新巴渝十二景”。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
磁器口街道大体呈丁字形,清一色的石板路,沿街民居虽然进行了修缮和改建,但完整地保存了川东民居特色,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弥漫着浓厚的巴渝文化气息。

当我踏进磁器口的古镇,映入眼帘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典雅古朴的房屋、是繁华热闹的场景、是名目繁多的小吃、还有石板路铺就的街道和步梯,巴渝文化的气息弥漫着整个古镇。走在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磁器口石板街道上,能让我们感受到古镇的繁华和文化积淀,感受到千年古镇独特的景致和韵味。“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这是嘉陵江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浓缩的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之魂——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起源于四川、重庆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川江号子起源于船工们的工作和生活,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不同,明滩暗礁对行船存在的危险性,根据摇橹扳桡的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川江号子包括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上水号子又包括撑篙号子、扳桡号子、竖桅号子、起帆号子、拉纤号子等,下水号子又包括拖扛号子、开船号子、平水号子、二流橹号子、快二流橹号子、幺二三交接号子、见滩号子、闯滩号子、下滩号子等,因此形成数十种类别和数以千计曲目的川江水系音乐文化。川江号子的存在从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更体现了巴渝文化的特点。
在一喊一应中,所有力气都集中在一起,凝聚成力挽狂澜的气势。洪流、险滩,一切阻碍全被战胜了。号子声声雄壮高亢,此起彼伏,峭壁为之动容,湍流黯然失色。川江号子是船工们祖祖辈辈与大自然搏斗衍生而成的一种精神结晶,它的气魄、胆略、始终让我无比兴奋,从而产生深深的赞叹与回味。
精神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对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则是精神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巴渝文化是一种充满韧性又开放包容的文化,而巴人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也为巴渝地区的繁荣富强提供了精神动力。这样的文化,这样的精神是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下去的,让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