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声”态调研记:西理工学子用代码“谱”和声,赋能基层文化新图景

  晨光熹微,兴庆宫公园里,百位银发歌者引吭高歌,音符在林间流淌,绘就一幅动人的“银龄”文化图景;校园教室中,童声清澈纯净,孩子们在趣味教学中感受合唱的魅力,音乐滋养着幼小心灵;高校排练厅里,青春学子们热情投入,追求着和声的完美与艺术的表达...合唱,这门充满群体温度的艺术,正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幸福和声”
这个夏天,西安理工大学的一支由校合唱团、艺术与设计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学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这些活跃在基层的“非专业”合唱力量——老年公园合唱团、小学童声合唱团、高校学生合唱爱好者。他们深入一线,解码合唱团蓬勃发展的密码,也探寻着技术赋能基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响应时代号召,青年步履丈量文化“声”态圈
国家《“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艺术在基层普及”、“鼓励运用新技术提升文化服务质量”。这为青年学子投身文化实践指明了方向。团队以“科技赋能群众合唱,助力文化自信自强”为使命,通过线上问卷+线下沉浸式调研,足迹遍布西安兴庆宫公园、西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多所高校,倾听不同年龄层合唱参与者的心声,记录最真实的组织管理现状与艺术提升需求,只为研发一款为合唱提供科技力量的合唱辅助软件。
二、深入“声”处,解码基层合唱的活力与痛点
(一)兴庆宫:“银发歌声”的自发力量与时代期盼
6月29日调研队赴兴庆宫调研。没有章程、不设考勤,百余位老人每日清晨自发相聚,歌声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礼赞。义务指挥的退休艺术家令人动容,但流动性大、缺乏资源、技术应用难也制约着这份纯粹的热爱。他们渴望更便捷的辅助,让歌声更悦耳,让这份社区文化纽带更坚韧。

(二)西安理工大:童声筑梦,寓教于“乐”的探索
7月4日,在附属小学,团队调研了西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谷建芬合唱团指导教师续晶和李欢。从兴趣小组到荣誉满墙,合唱团是孩子们美育的摇篮。两位老师用“闻花香”练气息等生活化、游戏化教学点燃兴趣,但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儿童音准节奏感?他们期待趣味化、可视化的智能工具,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让音乐启蒙更生动高效。


(三)高校“和声”:青春激扬,技术助力专业追求
7月7日至9日,调研队赴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多所高校,无论专业与否,学子们对合唱的热情高涨。然而,音准、节奏、多声部协调等专业技巧的提升是普遍痛点。了解到团队正在研发合唱辅助软件后,同学们热切期盼:一款能支持自主练习、精准反馈的“智慧排练伙伴”,将极大释放青春的艺术潜能。


三、实践“金句”:青年视角下的发现
“合唱不仅是艺术,更是基层群众精神生活的‘刚需’与社区情感的黏合剂。”——这是团队在兴庆宫的真切感受。
“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它应是点燃兴趣、降低门槛、提升体验的文化惠民‘新声代’。”——面对孩子们的求知眼神和老师们的创新教学,团队坚定了研发方向。
“服务人民所需,解决实际问题,是青年社会实践最生动的思政课。”——深入基层,让学子们深刻理解了科技向善、服务民生的时代责任。
四、从调研到赋能:青春智慧谱写“文化惠民”新乐章
这场聚焦“百团声态”的实践,不仅是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更是一次青年科技服务文化建设的创新启航。团队正将老年群体的简便性需求、儿童群体的趣味性需求、高校群体的专业性需求,转化为合唱辅助软件研发的精准蓝图。用青年智慧开发的“科技声部”,将助力基层合唱团突破瓶颈,让艺术普及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


五、结语:
当青春脚步丈量文化热土,当创新思维碰撞艺术需求,西安理工大学的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他们用代码书写的,不仅是软件功能,更是一曲服务人民、赋能基层、增强文化自信的青春之歌。尽情期待,这融合了科技力量的“新和声”,在更广阔的基层文化舞台上悠扬回荡!
 
团队名称|西安理工大学“音你心动”暑假社会实践小队
带队老师|郑智聪
指导老师|王杏萍、宋元元、朱虹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音你心动社会实践小队
时间:2025-09-11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