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锅底湖到红石榴:一个苏北回民村的共生答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和保障。为促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期,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古运新声”团队来到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杨集村民族开展调研活动,深入探访这个作为民族融合典范的省级文明村。

  南滨锅底湖、东依成子河、北枕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三水环绕中的杨集民族村,以优美的居住环境和纯朴的民俗风情著称,民族融合、文明善治、富裕美丽是它的名片。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它拥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民族共融,文化铸魂

  步入党群服务中心,“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标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深入社区,独具特色的民居门前点缀着整齐的菜畦,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屋檐窗棂间融入的精美回族纹饰无声诉说着民族融合的巧思。

  以“红石榴家园”为主题建设成的民族团结广场占地广阔,包含民族文化长廊、民族团结雕像、民族团结故事宣传廊道等建筑。广场上的民族文化大舞台是最醒目的建筑,广场边休息的村民说,社区经常在这里组织文艺汇演,文艺腰鼓、跑驴、花船都是这里的特色节目,有的时候还会邀请苏北琴书和工锣鼓前来表演。杨集民族村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回族文化节,开展回汉联谊活动,以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

  在湖边长廊,回民李早晨告诉团队成员,村里村民近一半是回族人,回族人民的迁徙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多年融合,村里的回族群众虽仍保留着部分传统习俗和伊斯兰教信仰,但在生活上已与汉族同胞无异。这种"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正是杨集村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生态宜居,产业兴旺

  杨集村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超过50%的绿化率和100%的道路硬化率,打造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宜居环境。过去,这里的千亩油菜和向日葵闻名全国各地,四月,油菜花海摇曳生辉;七月,向日葵花海流光溢彩,吸引无数游客驻足于此。虽然近几年因为经济效益调整了种植结构,但其生态底色未减分毫。

  杨集村内水系纵横交错、林网密布,依托于此,村里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木材加工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据悉,村庄劳动力就业创业率高达95%。同时,村庄积极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打造"千亩荷塘赏花、万米林海漫步"的乡村旅游品牌,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共绘新篇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杨集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省市各级持续加大投入,由镇政府牵头,请专门人士对村庄统一规划。修复破损传统民居,并融入回族建筑元素;建设回族文化展示馆,增强文化认同;完善道路、路灯、标识系统,提升村庄品质。如今的杨集村,既保留了乡土记忆,又焕发出时代活力。

  从清代逃荒落脚到今日“国字号”民族特色村寨,杨集用百年实践诠释“共生”真谛:生态共治重塑山河,文化互嵌保存记忆,经济共享筑牢根基。未来,杨集民族村将继续以民族团结为基石,以生态宜居为本底,以产业发展为引擎,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当大运河文化带的春风掠过成子河,这个“红石榴家园”正以鲜活实践证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民族复兴最深沉的根基。

  此次杨集村调研之旅,让“古运新声”团队深刻体会到:杨集民族村的建设成果绝非偶然,而是各族人民长期相处、互相尊重的结果,更体现了各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承。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段故事,都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实践。

作者:陈泊名 来源:“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述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7-17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踏访非遗故地 ——"儿童教育帮扶团"小马灯调研
  • 从锅底湖到红石榴:一个苏北回民村的共生答卷
  • 循梦光影凝智慧 转拼慧趣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