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25年6月18日至21日,赴贵池区“生态赋能,碳绘未来”调研实践团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围绕“水生态工程”与“碳减排”两大主题,通过实地勘查、企业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解码城市水体生态治理及碳减排。
一、湿地探秘:生态工程的"水质-碳汇"双轮驱动 6月18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在南湖,了解了石城大道的初期雨水通过“调节塘+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净化后回补湖体,在需要时提升湖水净化。生态工程一方面提升南湖水质、改善景观,另一方面达到很好的固碳能力。红河通过生态驳岸、小型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进行水体修复和景观提升。生态驳岸、小型人工湿地形成植被缓冲带减少径流污染,单位面积碳汇效率较传统绿地提升约35%;生态景观全线贯通滨河步道,强化亲水性和休闲功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滨水绿化景观带。尾水湿地的“潜流+表流+生态塘”工艺则展现了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化及碳汇潜力。清溪河污水处理厂尾水经此处理后达地表水Ⅳ类标准,美人蕉与马兰花组成的湿地植物群年固碳约66吨。既是水质净化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城市碳库的重要节点,很好体现了“污水变资源,碳汇入湿地”的生态逻辑。
二、访谈深剖生态运维管理:小循环撬动大生态的系统智慧 6月19日,实践团走进池州市水环境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进行调研,运维部金部长介绍了尾水湿地处理技术,该湿地首要功能是改善污水厂尾水水质,尾水一级A经湿地处理后达到地表水Ⅳ类水的标准;其次是活化区内水系,通过湿地处理后补给红河、中心沟和平天湖排涝沟,把水系贯通起来,增强水动力;最后是改善区内生态景观,湿地和平天湖湿地公园连片,是市民休闲游玩的佳处。实践团还了解了湿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潜流湿地填料堵塞问题,导致湿地过水率降低;二是配水沟和表流湿地淤泥积累问题,大规模的清淤,耗资300万。
通过访谈,揭开了城市湿地生态工程背后的运维密码与碳汇挑战。既了解了生态治理的技术突破,也直面了全国性的行业难题,为实践团理解“工程落地-运维增效-碳汇转化”的全链条逻辑提供了珍贵的一线视角。
三、探调蓄治污技术肌理:赵圩-观湖生态工程的调蓄塘和人工潜湿地 6月20日,指导老师带领实践团先后抵达观湖和赵圩生态区域。通过“调节塘+人工湿地”系统实现“护水-碳减排”协同。观湖花园的“海绵城市+碳汇网络”展现出更复杂的技术组合:3个分散调节塘与“潜流+表流”复合湿地构成雨水处理矩阵,雨季时昭明大道的初期雨水经前置塘沉淀后,由循环泵井输送至表流湿地,通过浮叶、挺水、沉水植物的分层净化,最终回补观湖水体。而赵圩雨季时,昭明大道以东的超量雨水经配水井、调节塘调蓄后,由潜水轴流泵提升至潜流湿地净化,旱季则抽取湖体水形成循环净化链。生态工程的绿植和湖岸生态一起形成稳固的碳汇群落。但同时,实践团发现,在观湖生态工程区域,因围起来建设泵站,相关生态工程设施暂未运行,导致水体出现黑臭现象,水面绿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的现象。
四、公园探坊—“生态景观-荷韵碳汇”的示范 6月21日,实践团在百荷北园和护城河遗址公园探访不同的有特色的生态工程。北园采用“调蓄池+潜流湿地+表流湿地+跌水曝氧”生态流程。为增加景观和教育功能,西边池塘设置汀步跌水的形式,游人可横穿池塘,跨步而过,增加亲水性,后设沉淀塘,起到进一步调节和沉淀作用。潜流湿地采用下沉式游览空间营造方式,做下沉游览台阶,贯穿各级湿地,通过透明玻璃,展示湿地剖面,显示湿地处理过程,达到教育功能。护城河遗址公园西北角采用梯级潜流湿地,净化雨水和湖水,由泵把湖水打入湿地,净化后回补水体。东侧是“格宾挡墙+绿地”工艺净化周边雨水,绿地起到景观美化作用。这两处生态工程巧妙利用地势,集景观观赏、休闲娱乐与生态调节于一体,人工湿地系统有效净化水质,绿地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城市碳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生态工程公众认知调研与科普实践 为进一步了解公众对生态工程的认知,掌握生态工程在实际运行中的成效与公众接受度。实践团成员围绕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绿色出行等方面展开调研,收集居民对生态工程和碳减排的了解程度与参与意愿。同时,团队还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居民科普生态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并向居民介绍了生态工程在改善水质、提升城市景观等方面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与科普宣传,实践团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理念在社区中的普及,为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总结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全面了解了各水体人工生态工程技术在水质净化、景观提升、碳减排等方面的应用成效,也直面了填料堵塞、运维成本高、公众认知待提升等现实挑战。实践团以青年视角解码城市水体生态治理中的碳排放密码,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切实将理论知识与生态保护实践相结合,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