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令之下,八月调研实践纪实

 ——武汉大学法学院赴21省38市劳资纠纷调研实践队
  
  一、实践背景和目的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大军,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新市民。当前,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群体,其中50岁以上占比为26.4%,较2019年提高1.8个百分点,总规模超过7500万人。
  
  由于建筑工地作业具有繁重高危等特点,基于对超龄农民工群体安全的考量,2019年,上海市住建委、市人社局和市总工会共同发文,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明确实施“清退令”
  
  清退超龄农民工方案的实施,本意是为了保障高龄农民工的身体状况和人身安全,让农民工也能安享晚年,但因为此类人群退休后面临就业的困难性、对薪酬的需求性和社保的不完善性,使得超龄农民工面临诸多困难。
  
  本实践队主要聚焦超龄劳动人员的清退问题,研究清退令下高龄劳动者受到的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经济、稳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探索超龄农民工的去向问题,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出谋划策。
  
  二、实践过程
  
  武汉大学法学院赴21省38市劳资纠纷调研实践队由51名同学组队,采取线上分工协作,汇总分析和线下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前期进行任务的梳理,以及问卷和公众号内容的设计;中期线下走访调研,完成公众号宣发工作;后期收集并整理实践成果。
  
  (一)前期准备
  
  图为李晓倩设计的“珞劳卫权站”公众号头图
  
  在正式开始实践前,本实践队先进行了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7月3日,队长张家铭在线上会议为实践队员们梳理了本次实践的流程和任务要求,初步定下由每位实践队员返回家乡走访农民工、专家学者、政府工作人员等并撰写访谈报告的实践形式。此后队员李睿琦介绍了本次实践中调查问卷和公众号的内容的设计,于队内组建了负责“珞劳卫权站”公众号运营的团队。
  
  (二)访谈调研
  
  返家乡后,线上团队进行“珞劳卫权站”公众号运营工作,线下每位实践队员自行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对农名工等群体的采访,范围覆盖21省份38地市,被采访人数达一百余人,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清退令的实施给农民工带来的诸多挑战。
  
  图为曾雨于湖北省宜城市板桥店镇调研图片
  
  1.“三难”问题亟待解决
  
  纵览访谈报告,几乎所有的农民工访谈者对清退令都持并不积极的态度,尽管多数人理解清退令是基于对超龄农民工群体的安全考虑,但是“生存难”、就业难”和“权益保障难”的三难问题却不容回避。队员罗翰泽在访谈中了解到,
  
  多数农民工访谈者缴纳养老保险的意识薄弱,在用人单位的忽视下并未参与社保,且留存的积蓄不多,清退令下极易失去经济来源,并且很难重新找到稳定的工作,因此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和再就业问题。此外,由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并不保护超龄劳动者,清退令的实施使得用工者解除与超龄农民工的劳务关系合法化,给本就不善维权的超龄劳动者雪上加霜。
  
  图为罗瀚泽于广东省佛山市调研照片
  
  2.劳动力短缺进一步加重
  
  队员张敏在和某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访谈中了解到,由于疫情期间农民工流动存在困难,该单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清退超龄农民工后,会出现用工方难以招到青壮年的农民工的问题,甚至出现“用工荒”。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农名工平均年龄为40.2岁,到2021年上升为41.7岁,到2025年,45岁以上建筑工人占比预计将接近50%,建筑工人‘老龄化’现象在不断加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业劳动力供给量预计会持续下降,行业可能会面临持续的、全局性的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企业也将长期面临‘用工难’窘境。
  
  图为调研团队采访幸福驿站工作人员
  
  3.“一刀切”无法立足现实
  
  队员李嘉昀在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人社局下属单位劳动监察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邓承兴的交流访谈中得知,“肇庆市服务业相对较少,建筑业占据约八成,经济不发达”,“本地没有见过清退令这个文件”,且“鼎湖区在建项目里,有不少超龄工作者”。李嘉昀认识到,中国地域广,行政区庞大,又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的政策也不同,不能一刀切看待问题。广东作为贫富差距明显的省份,珠三角一、二线城市的政策远远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很多创新的政策,对于后面的城市是一种超前。让这些城市的政策硬跟上发达城市的步伐,容易造成城市运作的水土不服,因此不能盲目对标,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和国情。
  
  图为李嘉昀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人社局调研照片
  
  调研来自不同省市的农民工群体、专家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后,本实践队队员听取了各方态度和建议,明确观点认为,清退令的出发点原本是为更好地维护农民工权益,立足初心,在实施上更应该变堵为疏,多管齐下,综合性解决有关问题。相关政策最好留足“缓冲期”,让超龄者累积的经验与能力得以“缓释”,适时引导超龄农民工转岗;在对体力、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适度放宽限制,强化健康监测,支持他们就近从事一些低强度工作;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养老保险制度,解决“生存难”困境;拓展就业渠道与提高职业技能,解决“就业难”困境;因地制宜修订相关政策,切实保障超龄农民工权益。
  
  (三)后期总结
  
  8月30日,在线上问卷收集、公众号运营和线下走访调研工作陆续结束后,实践队队员将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和陈述,综合各方意见和建议,着力就农民工清退令问题给出一份不错的答卷。
  
  三、实践心得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武汉大学法学院赴21省38市劳资纠纷调研实践队于线上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公众号运营,于线下奔赴多地市基层调研清退令为农名工群体带来的诸多影响,于本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清退令在部分地市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讨论,原因在于人们基于对农民工身体状况、家庭背景、教育素质等因素的考量,担心政策实质上是“好心办坏事”,将农民工推向更严峻的生存境地而非真正地起到改善他们生活的作用。但国家实施该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障超龄农民工的生命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国家对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关注。
  
  所以清退令可以施行,但必须伴随着《劳动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超龄劳动者就业配套和培训制度的建立以及建筑工地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等诸多措施的协同进行。如上海在清退令中加入较为弹性的规定,允许超龄员工从事工地其他辅助性岗位,比如保洁、保安、仓管等不受影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民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推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如何通过清退令让这些农民工群体能够进一步公平分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将是全社会持续关注且着力解决的问题。
  •  

 
时间:2022-09-20 作者:张家铭 左佑 来源:张家铭 左佑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推动宿迁振友村助餐服务发展
  • 推动宿迁振友村助餐服务发展
  •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食空穿梭”团队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振友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实地采访村民,了解村民对助餐
  • 09-20
  • 流年不弃桑榆老,夏日燃燃照餐盘
  • 流年不弃桑榆老,夏日燃燃照餐盘
  •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食空穿梭”暑期社会实践队通过发放问卷、电联街坊、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南京、合肥、金寨、宿迁等城市现阶段老年助
  • 09-20
  • 清退令之下,八月调研实践纪实
  •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大军,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新市民。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