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稻香意,悠悠乡土情 | 西农学子河姆渡遗址之行


为响应团中央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在实践中磨练品格和意志,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8月23日至8月24日,生命学院赴浙江千年稻香探访队来到位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通过深入了解河姆渡先民的原始生活,探究稻作文化起源奥秘。
河姆渡先民的居址常坐落与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过着饭稻羹鱼的定居生活。舟楫穿梭,炼泥制陶,布针缝衣,是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米粒与稻谷堆积物以及稻作工具。经研究资料表明,出土的稻谷大部分为栽培稻。早在7000多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已经有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河姆渡先民们在年复一年的野生稻采集过程中,逐渐掌握了野生稻的生长规律,并将其驯化为栽培稻。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已进入“耜耕农业”阶段,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成片的古稻田,大量的骨耜,成堆的栽培古稻,是河姆渡稻作农业发展水平的直接证据,也表明河姆渡文化拥有丰富的稻作文化,因此河姆渡文化也被确认为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之一。

为了进一步探究稻作文化的起源,生命学院赴浙江千年稻香探访队8月24日来到了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现场。
团队成员在遗址开发现场见到了水稻种植的痕迹,在水稻种植区域的不远处,还发现了一口古老的井,这口古井是河姆渡先民用来灌溉水稻或用作生活用水。与过去发现的大多数的井有所区别的是,这口井是方形的,据此也可解释“井”字的由来。

河姆渡先民居住于湖沼中,居住环境较为潮湿,因此他们的房屋大多为干栏式建筑(至今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其下方架空,可有效避免潮湿。同时,借助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先民们还在房屋下及房屋旁蓄养猪、狗、牛等牲畜以供农业生活需要,创造了璀璨的稻作农业文化。
团队在参观学习河姆渡博物馆与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后,了解到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的劳动与创造的智慧,河姆渡先民们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饭稻羹鱼、舟楫穿梭、炼泥制陶、布针缝衣,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河姆渡文化。我们依稀可以想象,河姆渡先民们在月明星稀的夜晚,篝火在微风中摇拽。先民们围坐在一起,男人们头插羽毛、腰系兽皮,女人们耳带玉玦、胸佩串饰。随着悠扬的鼓乐声起,先民们踏歌起舞分享着稻作丰收的喜悦,演绎着一幅幅河姆渡历史画卷。同时,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各成员也学习到了如何去更好的与人沟通,如何利用身边资源完成任务,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时间:2022-08-29 作者:兰铭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赴革命老区 铭峥嵘岁月
  • 赴革命老区 铭峥嵘岁月
  • 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沐浴在六月明媚的阳光里,他们积极响应中国共青团中央的号召,投身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在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
  • 08-29
  • 丹青绘锦绣,长吟盛世歌
  • 丹青绘锦绣,长吟盛世歌
  • 为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不断浸润心灵,巢湖学院“赴环巢湖红色文化调研团”于6月20日下午前往巢湖市汪桥村、庙岗乡
  • 08-29
  • 巢湖学院学子三下乡:参观汪桥史馆,传承红色文化
  • 寻乡村戏曲语言,探乡村文化建设,助乡村全面振兴
  • 奋斗塘垭,青春起航
  •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逐梦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赴徐家镇塘垭村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日
  • 08-29
  • 云开雨霁,爱心满堂
  •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逐梦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逸师公益爱心课堂开班仪式
  • 08-29
  • 兴学从教,筑梦未来
  •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逐梦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逸师公益爱心课堂开班仪式
  •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