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陕北民俗魅力
2022年7月30日,西安理工大学“童心向阳为爱护航”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位于陕北榆林的陕北民俗博物馆,深入了解陕北民俗文化,感受积淀千年的陕北民俗文化魅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民俗文化。
人类文化来源于早期的巫文化,而孕育于黄土高坡的陕北社会民俗发展往往与社火搭配祭神娱人。在沟壑纵横的轮回历史中,陕北民俗记录下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兼容并蓄的婚丧嫁娶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祭祀信仰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陕北这些民俗也在逐渐消亡,但在特定的日子里,他们依然会出来焕发出来自这片黄士地上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闹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又名"阳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陕北秧歌经过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断地创造作与加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黄土地上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美丽夺目的奇葩。
接下来我们走到了一大片摆满了石狮子像的展厅,大大小小,面目各有不同,十分壮观,在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关于石狮子的意象,而在陕北文化中,无论在种类是在数量上,文化意蕴上,民俗内涵上,还是在陕北人的心灵地位上,石狮子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是人们顶礼膜拜、虔诚敬奉的圣灵,是辟那驱妖、守护生命的保护神。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陕北人称之为窗花。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剪纸艺人是〞剪桐封侯〞的周成王。而陕北剪纸更以其生命符号、基因传承、科普示范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功能,早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生命里、生活中。正是陕北剪纸的艺术魅力,让中国剪纸于2009 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同学惊叹的还有陕北的面人艺术,陕北的面人人主要造型有鱼、蛙、鸟、兽,形象带有原始味道。尤其使我们惊奇的是这里的“面人人”——一种爬着的胖呼呼的娃娃,代代相传业已定型。有的双手交叉,有的是长脖子。这是这一带特定的造型,据说这种面人人是农历七月十五鬼节以及结婚礼品中必做的样式。男女订婚时,男方送女方的聘礼礼馍中,面人人也是必须的礼品。有的要用几十斤面粉,分段蒸熟,最后组成真人大的面人人,十分壮观。
时间:2022-08-10 作者:冯源琬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童心向阳为爱护航”社会实践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