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8月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乡村支教扶贫队来到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中心小学进行支教活动,宣传国家防疫政策、普及新冠相关知识。
自2022年冬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虽然控制住了疫情的爆发,但也无法避免国内零星的病例出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一部分民众不了解或不遵守疫情防控政策,不注重个人防护。为了扩大新冠疫情相关知识的宣传面,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协同发展,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党员组成的三下乡队伍于2022年8月2日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们普及新冠疫情相关知识,简单的对微生物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把微生物培养的实验带进乡村小学的教室,并教孩子们使用显微镜观察奇妙的微观世界。
在课堂上互相问好之后,队员们从身边的疫情防控举措开始导入,让同学们举手进行发言,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新冠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孩子们很积极的参与了讨论,有的同学说要按时进行核酸检测,有的同学则观察到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带上了口罩。随后队员们就给大家讲解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生动且详细的向孩子们科普了什么是新冠病毒。科普结束后,孩子们还根据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绘制了病毒画。

图为学生学习新冠知识后绘画的新冠病毒。赵雨菲 供图
带着“该如何做好新冠防护”的疑问,队员带领孩子们开始了翘首以盼的微生物实验课。在实验课上,一个个提前准备好的小巧精致的小型培养皿被放在了同学们面前,孩子们对于这样的新鲜事物表现出了十足的好奇心,用圆圆的眼睛仔细地观察着。伴着孩子们可爱的反应,队员们首先向大家讲解了培养基的原料、作用及制作过程,随后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用洗过的手和没有洗过的手分别触摸培养皿,将手上的菌种接种到培养皿中。室温培养一天后,长满菌落的培养皿再次被展示,同学们发现,不同的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差别很大,这样的对比让孩子们纷纷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于是队员们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告诉孩子们这些菌落都是由我们手上的细菌不断繁殖而来的,并借此教育他们一定要勤洗手,注重个人卫生,这是抗击新冠疫情当中最重要的个人保护措施。

图为乡村支教帮扶队队员带领学生用手指轻触培养皿,上微生物实践课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迪丽米娜 供图

图为乡村支教帮扶队队员为学生普及微生物知识,教育学生注重卫生健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任宇琛 供图
“怎么才能看到这么小小的微生物呢?”有孩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于是,在课程的最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微生物存在的微观世界,队员们组织并指导同学们有秩序的使用光学显微镜对一些生物切片进行了观察,并为孩子们讲解了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历程、种类及应用等相关内容。

图为乡村支教帮扶队队员带领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玻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迪丽米娜 供图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在活动结束后,很多孩子们都认为通过队员们生动形象的讲解,自己对于新冠病毒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表示会回家讲给爷爷奶奶听。也有一部分同学提到,通过这次课程的体验感受到了科研实验的魅力,对科学家这一职业有了更多的憧憬和向往。队员们经过这次活动,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身为大学生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队员代表张明宇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在讲课的时候孩子们用亮晶晶的眼睛聚精会神的望着我,在实验的时候带着好奇问我一些可爱的问题,得到解答之后幸福的笑容,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治愈。我们小小的举动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大大的影响,这个过程也让我体会到了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的意义”。
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着时代赋予的先天优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更广阔的平台去接触新鲜的事物,也就有了更重的使命去学习和传承。或许一名学生的能力很有限,能做的事很少,能产生的影响也很小,但是只要每个人都去尝试和努力,就一定会积木成林、聚沙成塔,产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巨大力量,为整个社会注入青年人的高燃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