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跟党走,知党史守初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中国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蜕变。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锋楷模人物,而雷锋同志当为其中的模范。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深扎社会共成长,青春建功二十大”实践团,于7月4日前往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汶上街道西门社区雷锋讲堂与张茂路工作室,了解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并欣赏了关于党的各类纪念物,进一步了解了党史,为实践的进一步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学习优秀精神,奉献社会有我

    在西门社区党支部书记孟昭海先生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雷锋展馆。雷锋同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其所代表精神也值得传承与深入研究。进入展馆,最先看到的是著名的“雷锋七问”,“雷锋七问”是雷锋叩问初心之作,蕴含着他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品质,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永远都不会过时。书记介绍,雷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是以个人为题出书最多的士兵,这也能反映出来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与意义有多大。再与书记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雷锋同志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22岁时就因抗洪抢险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队员经过讨论,总结出了雷锋精神表现的方面: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恩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傻子”精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实践队员也认识到,建设国家,就要继承这样的先进精神,才能早日实现民族复兴。
    随后,实践团成员随孟书记来到雷锋讲堂,在此倾听社区建设雷锋展馆与讲堂的意义所在。孟书记说,要想建立一个优秀的社区,就要时刻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求必应,而雷锋同志就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值得将其精神深入社区工作,也更有助于美好社区的建设。实践团成员对其发言报以热烈掌声,并对社区党建作风与思想培养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

    观时代产物,忆发展之路。

    随着孟书记的脚步,实践团成员走入张茂路工作室,观赏其收藏的各式各样的物件。这里有着一代代领导人的半身像,各式各样的盘状纪念物,还有很多徽章。书记介绍,张茂路先生是退役军人,农村信用社退休职工,也是一名有着48年党龄的老党员。从20世纪60年代,他就开始搜集、收藏雷锋塑像、各种纪念像章、党史党建资料等红色藏品。迄今为止,张茂路的藏品已达10万余件,其中有关雷锋的藏品就达1.3万余件,这里展出的只是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实践团成员在此参观许久,就部分展品进行了讨论。在与书记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张茂路先生不仅仅只做收藏工作,还拍摄了《听,雷锋的故事》专题视频,部分发布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进一步宣扬了雷锋精神。实践团成员对此感受实多,纷纷表示今后会更加努力,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随后,队员们也纷纷主动走入社区,参与了社区志愿服务,从维持交通,打扫卫生,修建花坛,参与疫情检测服务等工作入手,为建设美丽社区尽自己的一份力。

    通过本次参观,实践队员进一步学习了雷锋精神,了解了党的历程,切实体会到国家大业建设的不易,也进一步坚定了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决心。同时,队员们也意识到即使是个人也能为优秀精神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打铁还需自身硬,将自己的观念摆正,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做好传承,才能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而实践队员们也需在三下乡的锻炼下不断思考,积极投身志愿活动并及时交流汲取经验,这样才能让实践活动有意义高效率的进行。

时间:2022-08-08 作者:薛云潇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深扎社会共成长,青春建功二十大”实践队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学雷锋跟党走,知党史守初心
  •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中国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蜕变。在这过程中,涌
  • 08-08
  • 参观党史展馆,时刻不忘初心
  •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7月4日,我们来到
  • 08-08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 阳光温和,不急不躁,7月4日,我们来到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杨店镇党支部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济宁市汶上县杨店镇泗汶地区在历史上是汶上
  • 08-08
  • 铭记红色历史,缅怀革命英雄
  • 暑期社会实践向日葵小队对南阳市镇平县城北隅的彭雪枫纪念馆进行志愿服务,我们协助了工作人员落实当地的景点防疫措施,并对周边的居民
  • 08-08
  • 基层普法防范养老诈骗
  •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各种互联网养老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为进一步打击整治养老诈骗行动,提高老年人防范诈骗的安全意识,曲阜师范大学网
  • 08-08
  • 滁州学院学子——赴大别山探索“九仙尊”石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