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党的乡村振兴事业,关爱青少年成长,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了一支支教帮扶队前往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中心学校小学进行爱心支教活动,开展为期一周的教学课程。我作为支教队的一员,通过与孩子们相处也让我感受到了许多暖心,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图为乡村支教团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雨菲供图
7月25日下午,由我来为孩子们上音乐课。当我刚走进教室的时候,玩闹的孩子们立马回到了座位,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他们的眼神是那么的清澈无暇,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随着上课铃的响起,班长领头起立。“老师好!”孩子们大声地问好。“老师”在我心里的份量很重,是给他人带来希望,改变命运的职业。那天,我第一次被称为“老师”;那刻,我身上的责任也感觉到了重量;那时,我觉得我的课程能为这些孩子带来一些价值。
我带来了中华传统民族乐器—竹笛,为孩子们讲解了不同类型的笛子的区别,孩子们聚精会神,认真的回答着问题。当我教孩子们唱音符的时候,他们也在努力的发音。稚嫩的声音,爽朗的笑声让我们的课程充满了欢声笑语。看到孩子们明媚的笑容,我感到十足的快乐。这些孩子啊,没有因为生活的挫折把他们打到,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是乐观的,他们的未来是光明的!有两个孩子跃跃欲试,想要体验如何演奏笛子,我邀请他们来讲堂上示范,想要吹奏出声音并不容易,两位孩子都憋红了脸蛋,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我的耳边低语,想要下课之后再试试。那一刻,我既感动又难过,现在的许多孩子都在父母呵护的下成长,想要发展自己的爱好也有师资能力支持,但是这些孩子们他们已经懂得父母的不易,不会对父母苛求什么,我真切的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自己热爱的方面有老师教育指引,能自主的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为环境牵绊。

图为乡村支教帮扶队队员为学生演奏笛子,普及民乐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昱童 供图
临近下课,我为这些孩子介绍了大学生社团活动,许多孩子憧憬着考入大学,与同学们能够在大学天地尽情的发挥才华。我告诉孩子们在社团中最主要的就是合作能力,我们要与其他人一起努力,这样整个团体才能蒸蒸日上,不能“顾小家,失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是这样,同学们之间要互相沟通,互帮互助,这样每个人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堂课,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求知的渴望,也希望通过这简单的一课能为孩子们带来一些音乐的启蒙,让孩子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
下课之后,两名小女孩拿着发给她们的书本找到了我,“老师,我给你读一下这段话吧!”一个女孩望着我说,她绘声绘色的读着《论语》中的一段话,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来,他们都拿着自己的课本都想大声的读出来,不一会儿整个教室都是孩子们的读书声,他们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老师,这个子读什么呀?”、“老师,你听听我读的对不对”、“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问着问题,此刻我感觉到了幸福和成就,不禁感叹到这些孩子真的很热爱课堂。我们的到来为这些孩子的求知带来了积极的作用,我希望孩子们以后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能够接触到更高更远的平台。

图为乡村支教帮扶队队员与学生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雨菲 供图
每次回去休息的路上,都会碰到几个玩耍的孩子,有一次晚上,他们早早的在路边等着,看我们回来了,给我手里都塞了家里种的水果,“老师,你们吃,可甜了。”他们害羞的红了脸庞。我们的内心都涌出一股暖流,他们再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前来支教的人员,我们将知识播出,收获的是大片茁壮成长的幼苗。

图为学生送给乡村支教帮扶队队员的水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郝博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