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指尖的非遗文化——魏氏面塑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传承非遗精神,助力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近日,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暑期调研队与魏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魏红刚老师进行了“云”面谈,此次访谈让调研队成员对魏氏面塑的起源、制作、用途和发展现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材料,调成不同色彩,用一双手和几个简单的工具合作编织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的传统民间艺术。魏氏面塑因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得名。访谈中,魏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面塑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面塑最开始是用来祭祀祖先、祭祀神灵的贡品,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用面祭祀的记载,明清时期,人们捏的东西越来越精细、逼真,出现了专门捏出来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如生肖画、神话人物、花鸟等,慢慢地就促成了这个艺术。”百年来,魏氏面塑通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访谈中调研队成员了解到魏氏面塑用料考究,选用面粉、糯米粉、可食用色素为制作原料,能达到食用级别。魏氏面塑作品颜色鲜艳,内容丰富,形态不拘一格,而且能与时俱进,作品具有独家特色。除此之外,魏氏面塑还具有长期保存的特征,这就得益于传承人特意在面塑泥中加入食盐和小苏打,这可使作品长期保存。

  几十年来,魏老师在捏面人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他说:“早年北漂的时候,我就在后海那一片儿摆地摊,但是却经常被城管驱赶。”其中的困难与挫折,可见一斑,但魏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面塑传承的决心,他表示互联网行业为魏氏面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他听取以前幼儿园同事的建议,创办了一家淘宝店铺——“面人魏”,专门售卖面塑泥。因其品质好,服务态度佳,这家淘宝店逐渐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他的店铺购买面塑泥。此外,魏老师还在妻子的帮助下在互联网平台上投放自己的教学视频,比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如今,魏老师已经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几百个教学视频,这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谈到当今面塑行业的发展状况时,魏老师感慨到:“我是比较幸运的,我的爱人年龄比我小,且她有大学文凭,懂得网络,可以把我制作面塑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进行宣传,全国不止我一个人捏面人,但其中很多人可能没有我这个条件——有家里人的支持、帮助我在网络上宣传,因而他们的技艺传承较为困难。”这确实是当今非遗传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众所周知,非遗传承的使命大部分落在了老一辈的肩上,他们用一生来守护着非遗文化,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老一辈的他们仿佛置身于时代的边缘,他们不懂得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导致非遗受众面窄,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人较少,容易陷入非遗技艺难以传承的困境。因此,要想传承好非遗技艺,青年一代责任巨大。在非遗传承困难的情况下,青年学子应当走进非遗,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正是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暑期调研队的初衷。魏老师也谈到了他对后代的规划,“我的孩子今年九岁,他已经会捏一些基本的东西了。不管他文化成绩是好是坏,都得将这祖传技艺继续传承下去。我给他报美术、体育方面的兴趣班,让他锻炼身体、学习美术,为捏面人打基础。”

  新一代的文化自信应建立在传统价值的现代化上。青年学子应当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助力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灿若星辰的非遗文化不该仅存于过去和当代,而应在历久弥新中孕育更美好的未来。

时间:2022-07-31 作者:吴利芸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暑期调研队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西北农大三下乡:传承千年酒 助力乡村兴
  • “未‘莱’可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技创新实验课
  • “情系山理,‘药’眼争光”实践调研团前往齐鲁制药集
  • 工大学子赴康保:走进李家地村 了解振兴经验
  • 青春如似火,实干定乾坤
  • 青春如似火,实干定乾坤
  • 为加强中学生对防疫措施的了解与认同,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亿衣医疫”团队河南新乡分队通讯员丁子淇来到新乡长垣县
  • 07-31
  • 以新兴青年之力,燃全民抗疫之风
  • 以新兴青年之力,燃全民抗疫之风
  • 为了更好地宣传防疫知识,提高全民抗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于疫情防控的关注和了解,7月5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 07-31
  • 智能帮扶暖人心
  • 智能下乡,网络护航
  • 感受智能生活, 融入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