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千公里的音乐支教“三重奏” ——东南大学师生在新疆奏响美育新乐章

  2025年7月,东南大学“无线梦想”支教团的20名师生,跨越四千公里,从江苏南京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兵团一五〇团中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梦想夏令营。在夏令营中,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三重奏”特色课程——融合卡祖笛、尤克里里与奥尔夫律动。这不仅是跨越山河的音乐技艺传授,更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感知唤醒、勇气激发与纯粹童心的守护,为边疆儿童的美育启蒙注入了鲜活力量,奏响了民族团结与教育关爱的动人乐章。
  
  夏天与音乐两个词放在一起,一下子就浸透了金色的阳光与跳动的音符。
  这个夏日的音乐课堂,支教团为孩子们带来的远不止于教会歌唱或演奏。
  它是一场关于感知的启蒙——让耳朵听见花朵的低语,让眼睛看见风声的形状,让身体感受节奏的脉搏。
  它是一次对勇气的礼赞——赞美第一声卡祖笛的尝试,赞美按疼手指仍不放弃的坚持,赞美在律动中全情投入的释放。
  它更是一份对纯粹心灵的守护——守护那份敢于发出“不完美”声音的率真,守护那份为同伴蹩脚演奏真诚喝彩的善意,守护那份能用整个身体拥抱音乐的、未被定义的玲珑心。
  乐器千千万,音乐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谁说支教一定要正襟危坐?谁说教音乐必须精通十八般乐器? 
  无线梦想支教团在这个夏天玩出了音乐支教的新花样——全民皆可“演奏家”的卡祖笛课堂。
  课堂上,支教牛老师首先介绍了卡祖笛的构造,通过一首首歌曲带着小朋友们逐渐熟练卡祖笛的使用方法。
  “嘟嘟呜呜”嘈杂的声音配合上钢琴的声音渐渐统一起来,几十支卡祖笛一起发出虽不完美却无比投入的合奏,孩子们在参差的声音里努力跟上节奏。
  音乐的开始,就在第一声尝试发声萌芽,卡祖笛以其极低的门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课堂上的“演奏家”,体验到了音乐参与的快乐与成就感。
  
  图一:老师在教授并演奏卡祖笛
  当尤克里里清脆的拨弦声响起,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被吸引。
  在支教关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怀抱小巧的琴身,从认识琴弦开始学习。按和弦是道“小坎儿”,手指在细弦上摸索定位,孩子们时而因按弦的疼痛而皱眉呲牙,却无人轻言放弃。课堂展示环节,孩子们踊跃举手,尽管演奏偶有停顿或瑕疵,但流淌出的音符和那份专注认真,赢得了同伴们发自内心的“哇!”声和热烈掌声。小小的尤克里里,不仅教会了孩子们旋律,更磨砺了他们的耐心与坚持。
  
  图三:老师讲解尤克里里并和同学们一起演奏
  “一二三……大家跟着老师的节奏。”支教王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各个音符所代表的动作,有的是拍掌,有的是跺脚,有的是拍胸口。用身体的动作来代替音乐的节奏,奥尔夫律动需要的不仅仅是节拍,还有身体的协调性。接着王老师播放视频,让大家对照曲谱进行练习。不过这可不是简单的模仿游戏。奥尔夫律动的魔法,就在于用整个身体去“听”音乐、去“说”节奏。孩子们的眼睛紧紧追随着王老师的动作和节点,耳朵竖得尖尖的,手脚乃至整个身体都在努力协调配合。拍掌的清脆、跺脚的力量、拍胸的共鸣……每一种动作都在诉说着节奏的不同性格。当简单的音符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以“跳起来”的身体语言,音乐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小小身体里的、鲜活的生命律动。
  
  图五:老师教学奥尔夫律动
  
  此次“音乐三重奏”支教活动,超越了单纯的歌唱或演奏教学。它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有效激发了儿童的音乐兴趣和艺术感知力,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协调性、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尝试的自信。孩子们在“不完美”的合奏中学会包容与欣赏,在克服指痛时学会坚持,在全身心律动中释放天性、感受快乐。活动将优质的美育资源引入边疆,是对当地儿童心灵成长的切实关怀,也是对提升乡村素质教育水平的有益探索。
  这个夏天,蝉鸣与琴弦和鸣,童心在韵律中飞扬。“无线梦想”支教团用创新的“音乐三重奏”,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感知美、创造美、表达美的心灵之窗。这份被音乐点亮的感知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将成为孩子们未来人生行囊中珍贵而恒久的财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播下美好的种子。涓涓细流的音乐启蒙,终将汇入乡村美育发展的壮阔海洋。
  单位:怦然新东·无限梦想支教团  
  作者:闫梦娇
来源:闫梦娇
时间:2025-08-21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跨越四千公里的音乐支教“三重奏” ——东南大学师生在
  • 皖地探科逐新梦,青春扬帆传科学——安徽理工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