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亲身体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巨变,近距离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辉煌成就。8月4日,长安大学赴浙江淳安“复兴梦从浙里开始·振兴路引乡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枫树岭镇下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筚路蓝缕出绝地,志越千里梦飞扬
弘扬社会文明新风范,争当创新风示范人。实践队员在下姜村村委会采访党总支书记姜丽娟。姜丽娟为实践队员详细讲解了下姜村农文旅融合增收致富理念的提出过程,旅游培训+红高粱+中药材+农特产品4条特色产业带的形成背景,“大下姜”区域公用品牌的构筑现状以及“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的打造情况。
访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2016年,姜丽娟放弃了都市的繁华,选择回到家乡下姜村,成为村里最年轻的返乡创业青年,开办“栖舍”民宿。2018年,姜丽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逐渐参与到村里的各项工作中。2020年,她以高票当选为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新的角色,姜丽娟深感责任重大:“农村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需要年轻人带来新思路和新活力。”她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村民需求,规划村庄未来发展,推动“产业富民、文旅兴村、绿色发展”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她带领下姜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交出了一张乡村振兴“绿富美”的亮眼答卷。
背影启程振兴路,滴水领航共富梦
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下姜调研时说,“下姜村的发展,就好像一滴水,折射出全省农村发展的整体状况。”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调研下姜村时的感人场景,实践队员走进山海文旅客厅,参观一滴水研学营,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梦开始的地方”,见证下姜村的蝶变振兴之路。
在一滴水研学营,实践队员沿着溯源厅、生产生活用具厅、实践亭、共进厅及体验厅向前走去。在这里,实践队员看到了下姜村用感恩奋进的“逐梦”实践,感受到山村蝶变的生动故事、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宝贵经验,也看到了下姜村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大下姜这颗“种子”在淳安大地中生根,“共富”的新芽在浙西的山村沃野中破土向上。随后实践队员参观下姜村乡村振兴展示馆,了解体验狮城酒坊米酒,“艾浙里”艾草馆艾灸,蓝染工坊扎染、石头画坊跃画石上等非遗项目。
农文旅织锦绣图,村民乐享福祉年
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把下姜村作为基层联系点,曾先后四次赴下姜村调研指导、精准帮扶,对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每次到村里来,与干部群众无话不谈,时刻把乡亲们冷暖挂在心上,为下姜村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倾注了大量心血。
实践队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访的老党员姜海根家中。2006年5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下姜村调研时,与正在建设新房的姜海根交谈,询问了解新房建设情况。作为第一批进行民宿开发的乡村建设贡献者,姜海根对于下姜村的发展和进步感受颇深,他向实践队员讲述了当年为发展乡村旅游,与其子姜东勤带头率先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的奋斗历程。姜海根提及,农家乐和民宿的开设初步解决了游客住宿、吃饭等基本需求,后经村集体帮扶,加之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纷纷把自家住房改建成民宿,目前下姜村已有37家民宿,600多个床位,除了3家是外部投资,剩下的都是村民自办。如今,他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来用餐住宿。
智驭科技兴田园,慧耕创新范农业
下姜村,一个曾经贫瘠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它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石,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创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红绿融合、可持续和可复制的发展模式,下姜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转身,更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板。
实践队一行来到下姜村的葡萄产业园。园区种植了阳光玫瑰、含香蜜、夏黑等20余个优良葡萄品种,现代化智慧农业管理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实践队员走访了解到,园内架设了数据传感器,配备了滴灌设施,能够动态控制园区的温湿条件,确保葡萄的品质与产量。葡萄长廊上,两侧大棚里一串串色泽饱满、长势喜人的葡萄映入眼帘,展现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下姜村始终坚持以“三个示范”为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生态建设为先,跨越发展为要,党建引领为基,为共同富裕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世人展示了一个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典范。实践队员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立足专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把下姜之行的所学、所感、所悟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