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汲取先辈奋进力量,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大先生”精神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对祁嘉华教授开展专项访谈,共忆往昔,聆听岁月。
祁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中国营造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先后主持并完成过“古村落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从陕西古村落,看中华审美心理历史演变”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主讲国家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华建筑的文化解码”,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如果古建筑会说话:民居篇”栏目主讲人。出版《美眼看建筑》、《陕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价值探究》等15部著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6篇,多篇被EI检索。
访谈初始,祁教授谈到他在西建大已经任教26年。2006年,时任中文系主任的祁教授思考如何把建大文学院建的更好,于是他在与陕西师范大学李西建教授、西北大学段建军教授进行细致交流后发觉走传统发展的路,建大文学院困难重重,在听取多方建议之下,祁教授决定要走建大文学院自己的路,祁教授因此决定:“在建大这样的工科院校里,要将文学发展起来,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要走具有西建大独特特色的路,才能够快而精的跟上时代发展。”为此,祁教授立志要将“文化与建筑”相结合。这时的祁教授已经年过五十,他开始大量阅读有关史学、伦理学、美学、地方志等相关的书籍,向建筑学、艺术学老师请教,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开始自学有关中外建筑方面的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壁垒、人的体力挑战对祁教授都是巨大的困难,但教授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努力,从而成为了在建筑学、文学上都有巨大成就的学者。
再之后祁教授提到,他在不断的研究中,与住建部、文化部、民协专家进一步交流学习,让古村落保护研究走向了全国。2012—2018年,全国进行古村落大普查以及评审工作,年过六十的祁教授也参与在内,他奔波在全国各地,通过实地考察为古村落保护工作贡献力量。祁教授通过古村落的实地考察,认为每个古村落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也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正因为有这些文化的支撑,才有这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建筑和生活方式,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联系,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密码的体现。在这几千个古村落的研究中,祁教授找到了民族的根基,在古村落里看到了民族发展的生命力,认为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体,研究它们有助于挖掘深层价值,体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期间祁教授还提到,在2021年收到《百家讲坛》栏目的邀请,讲授古村落相关的内容,栏目组在全国找了22位学者,最后才找到了祁教授,祁教授通过备课、试讲,一步一步走到了《百家讲坛·如果古建筑会说话》栏目,向观众讲述古村落里的历史与文化,在这期间已经65岁的祁教授本人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因此有了心灵、境界上的提升,进一步看到了古村落保护背后的精神与责任。祁教授还谈到:村子是长出来的,每个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并给实践团推荐了一个古村落—党家村,这个村落的选址将防风、排水、安全融为一体,是关中地区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
访谈最后,祁教授语重心长地向实践团成员说道:“求学要有扎实的基础,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作为大学生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要求,而我们文科的学生要能够用文字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给自己的标准是要成才,就要有自己独到的本领。要真真正正的扎根,积累自己的知识基础,不要因为年龄大小忽视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学生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大先生”是对在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的尊称。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再次强调“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祁教授在建大任教21年,专注学习、授业,为古村落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文学院学生起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堪称为文学院努力践行“大先生”精神的退而不休的教师典范。而通过对祁教授的专访,实践团成员从祁教授的娓娓讲述中,深切感受到祁教授个人身上鲜明的学术特质,展现了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实践团成员今后将以祁教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作风,提升自身能力,自觉担负起青年一代的职责使命,不断学习和传播祁教授的“大先生”精神,为祖国蓬勃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