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伟大的事业献身的人,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816”是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它埋藏在深山里也埋藏在历史中,是革命先辈们忠诚奉献的不朽丰碑。7月23日,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筑梦社会实践小组成员来到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探寻过去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6万人花费整整17年的时光,与外界断绝联系,挖空整座山,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
816核工程遗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小镇的大山深处,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是当年“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性工程。该工程于1966年开始施工,由第54师(代号“8342部队”)所属的三个团承担主体施工任务,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民兵、民工等参与协助。
该工程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工程总占地10.4万平方米,洞体总长20余公里,分为9层,共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达到130多条。其中最大的洞室是核反应堆大厅,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内设四座反应堆,数千个燃料棒床以及控制中心,并建造有储存核材料的照射池。该工程设计可以预防100万吨当量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历时十余年修建,先后投入6万多人参与建设, 2002年,816工程终于解密并对外开放。
走进这个黑暗潮湿的地下空间,面对这宏伟的地下城市般的庞大建筑体,小组成员心生敬畏。在大山之中,我们的先辈,依靠简陋的工具,用自己的汗水铸造出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一大的人工洞体。筑梦社会实践小组一行人步行至洞口,一股凉意随风而来,眼前的通道极长,内壁由钢筋混凝土构成,乘坐坐观光车方可快速进入。20千米的宏伟工程,被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随着时代变迁,此刻工程被解密,成为了我们映照历史、回忆岁月的绝佳教材。内里闪烁变化的画风,给人以古今交错、亦幻亦真的第一印象。
下车后面前便是104核发电厂房,里面有两台8万千瓦的汽发电机组,一旦建成,将是中国第一座利用核余热发电的核发电厂。左边的墙上闪着五颜六色的灯光,格外耀眼,上面赫然写着醒目的大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整个工程内锅底室、仪表室、反应堆、控制室、资料室、展览台以及过去时代里的生活小镇,一层一层地揭开了神秘面纱。
走在展厅,816地下核工程熔铸着一代人的使命与梦想。该工程是中国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是中国为了实现核武器自主化和自力更生而进行的一项科技性工程,是中国为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而进行的一项发展性工程。该工程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奉献主义的品质,留下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的历史印记。
据透露,816地下核工程建设过程中,共有一百多名官兵牺牲,其中76名烈士被安葬在距洞口3公里处的“一碗水”烈士陵园,他们平均年龄仅21岁。为了祖国的建设,他们牺牲了大好青春,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人们永远记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