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现状调查 ——以嘉兴地区小学项目化学习为例

【摘  要】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时代。今天,中国要强大、要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技,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科技强国。而实现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培养创新人是首要。小学科学课是基础教育阶段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课堂教育形式,因此近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科学教育的投入,从多方位发力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目前,探寻一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科学教学法是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和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契合当下人才培养理念,对培养人才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采用此方法或都能充分发挥该方法的效果。因此,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项目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了解当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情况,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优化科教学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推进科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科教兴国;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项目化学习 
小学作为少年整个人生当中教育过程的开端,对人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深挖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对科学课程的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对小学科学启蒙教育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一、 当下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化学习方式成因 

(一)新课标小学科学教学调整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随之颁布。《新课标》在科学课程性质、学科培养目标、科学课程内容、科学课程学业质量及科学课程评价方面做了重大的调整。
《新课标》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现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并为实现公民核心素养提供了必要的学科路径。
  1. 基于科学本质的科学课程理念 
《新课标》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
“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课程理念,本讲座对其中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1.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程目标 
本轮科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调整是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以培养
“科学课程核心素养”为内涵的课程目标。本讲对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四个基本维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1.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概述课程内容是科学课程的核心要件,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相关科学活动的基础,《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调整的幅度很大,也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包括淡化学科边界、细化内容要求、增加学业要求、提供教学策略和确定学习活动。本讲对13个科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53条具体学习内容做了一次概述性的梳理。 
4.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物质领域的基本概念解析 
物质世界的四个核心概念覆盖了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相关内容,本讲对物质世界重要核心概念的解说揭示了物质世界变化的基本要素,解说了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明晰了学习内容的学段要求。
5.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生命领域的基本概念解析 
生命世界的内容一直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本讲对生命世界的构成、生命世界特征、生命和环境的互动和生命的延续做了详细的解读,对生命科学的基本运行规律及相关的教育意义做了明确的解析。
6.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的基本概念解析 
地球和宇宙空间科学领域历来是科学教育的难点,不仅是教学组织难,更是内容理解难。本讲针对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的核心概念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说,明确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引起的变化,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7.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解析 
从上一版《课标》开始,技术与工程正式进入科学教育领域,本讲针对技术与工程的核心概念进行科学的分析,解说了技术与工程的概念,技术与工程活动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以及课程学习要求的在学段的基本要求。
8.科学思维与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思维是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其中科学思维有哪些形式,推理和论证有什么样的区别,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内容在本讲有详细的解读。
9.工程思维与儿童的工程实践活动
工程实践活动是探究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如何实施工程实践活动,工程思维的本质,如何以资源有限、条件不足为前提,去实现“现实世界”的目标等,对于广大科学老师相对陌生。本讲从工程实践及工程思维出发详细阐述了小学阶段儿童的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基本实践活动。
10.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活动的内在联系
科学、技术与工程活动在组织方式、推进过程和成果呈现等方面,都有着质的不同。本讲通过对这三个领域的特点分析,尤其是这三个领域的思维方式的异同点,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并阐明领域间的相互联系
11.内容标准跨学科核心概念内涵解读
跨学科核心概念是《新课标》新加入的内容,在国际上也属于最前沿的科学教育理论,如何强调综合,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与贯通,尤其是如何在学科内容层面进行渗透与凸显,是今后一段时期科教领域的热门话题。《新课标》提出了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这四组跨学科核心概念,它们的内涵是什么,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本讲做了详尽的解说。
12.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在学科核心素养中,态度与责任体现了培养目标中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小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如何培养科学态度,培养什么样的科学态度,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维度,本讲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内涵出发,详细阐述了儿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小学科学课堂及教学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上课时做什么最重要,这是儿童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新课标》对于儿童科学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本讲针对学生在课堂上要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了分类,并根据学习进阶的要求做了分析,提出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意见。
14. 对课程性质中科学本质的理解
这一轮《新课标》的变革中,第一个变化就是课程性质,从自然教学提出的 “科学启蒙”,到上一轮课程改革提出 “科学素养”,到这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本讲进行了历史溯源,并对科学本质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15.教师教学行为及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学教育的效果、科学教育目标的落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育途径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创造,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教,这一讲结合《新课标》内容给出了详细解读。
16.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接受过相应学段科学教育的整体性画像。《新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标准确立起来,体现了核心素养时代对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视,更是体现了对核心素养落实的关注。主讲老师分别对小学低、中、高的学生做了三次整体画像,描述了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学生是什么样的。
17.小学科学课程学业要求条目分析
在《新课标》的内容标准中,学业质量要求紧跟学习内容要求,是对学习内容要求的具体化,在学过一个学科核心概念之后,学生应有有哪些行为表征,这些行为表征有针对着核心素养的哪个维度,主讲老师对此做了逐一讲解,并针对具体的行为动词做了详尽的解析。
18.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业评价策略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致性”,如何对学生作出科学评价,如何多元地建立评价主体,如何加强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对于日常教学需要关注哪些维度,主讲老师在本讲做了详尽的解说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旧”点“新”用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自从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我国一直把科技创新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国家逐步繁荣昌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步入了新时代。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国家一直将科技创新内化为执政理念的一部分。
在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中也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指向目标,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不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是在教育领域的又一次伟大突破,学校通过项目化学习进一步锻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对项目化教学实行进一步的研究,找寻项目化教学的作用与意义,抓准项目化教学的难点与痛点。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手段改善教育区域不平衡、资源不平衡,以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推动学生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进行德育、智育、美育的全方面开发,进而塑造更具活力、更具创造力、更具能动力的青春个体,进一步助力国家整体发展。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力支持了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形势下,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也使得世界各国对教育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以应对国际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当前,我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教兴国战略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不仅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层次上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更要发挥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的意义,对它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第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转移,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也是中国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学与教育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创新驱动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才能为支撑科技强国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创新、知识、技术提升转变。第二,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着力夯实人才发展基础。只有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教育教学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竞争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充分释放教育创新活力。通过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同小学的深度合作,推进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研究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的“科教融合创新模式”。第三,瞄准科技自立自强,完善教育创新治理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推动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同小学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具有国家战略意图和保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打好关键核心发展攻坚战,提高整体效能。第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发展动力。坚持问题与需求导向,激发教育主体活力、以完善教育治理机制为着力点,以教育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动能”大幅提升我国教育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深化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构建多层次、立体联动式的新型教育体制,围绕科教兴国战略,探索部署重点攻关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教育制度改革;推进重大教育项目管理改革,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三)科学启蒙教育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科学距离生活并不遥远,科学教育的目的也在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启蒙重在启智,在生活中的某一小事件能够引发教育者的关注,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思考,汇总成教育的一块内容,通过教育启发学生,了解这一事件的成因、作用等,待下次遇到同一事件则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并加以应用。水成冰,放大镜生火,镜中人的左右相对,温度计的热胀冷缩,橡胶不会导电,诸如此类。知识的构建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科学启蒙教育在生活实践中难于察觉的原因在于它已经融入到
了生活实践当中。 

二、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阶段任务 

(一)低、中、高年级划分目的 

作为少年整个人生当中教育过程的开端,小学教育是规模非常宏达的教育工程,为以后的人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对象,一般是6 到12岁的少年接受小学教育,这些少年身心发展正在处于过度阶段,也具有错综复杂的心理发展状态,其世界观,道德品质,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在建立的初级阶段,其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受到外界影响也会比较容易。并且,整个教育的基石就是小学教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在此阶段最大效率的进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小学中,低年级指的是一、二年级;中年级指三、四年级;高年级指五、六年级。这三个年级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会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即年龄特征。在这三阶段,人体的发育和接收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学校等级的划分,某种意义上说完全是为了契合人成长时在不同阶段接收知识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及推广程度

1.关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基础教育专家一般认为: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启发其科学思维,要求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国内很多学校对小学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以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小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1)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1]。 
2)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第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
3)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首先要挖掘校内课程资源,特别要用好学校专用教室提供的资源,包括实验仪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及其他教学设施。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此外要敢于走出课堂,建立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河流、田地、各种动植物,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开发区、工厂等。开发和利用好校外课程资源,为学生今后真正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细心引导、耐心培养。

2.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国内对项目化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的认知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基础概念、特征、要素、和实施的环节上。PBL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应用于企业或职业培训机构之中,真正应用于课堂的实践案例极少。 
为了将国外的先进理念有效引入我国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培养学生的 21 世纪能力,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政策的指引和学习理论的支持下,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各个实践领域中广泛开展了项目学习,其中很多研究人员和教学实践。
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上,各地和学校的具体做法不一:有的分散安排,每周两课时持续开展;有的每学期安排一周,相对集中地进行。各地与学校项目化教学所立足的着重点也各不相同。
在国内,梅晓霞将“课题研究法”运用到物理教学中,与课堂教学改革潮流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它的关键是培养了“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了“人人求知” 的欲望,提供了“人人动手”的课堂条件,给与了“人人成功”的机会,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气候和土壤。另外,由娟和黄美华分别在预防医学和植保教学中尝试了PBL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有促进作用,也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项目化教学面向全国进行推广,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整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3.项目化教学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
“学科教育出现了机器式、填鸭式的倾向,扼杀了学习中本该有的乐趣。”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说: “我们的孩子起跑快,但后劲不足。比如当初奥数很好的孩子,未来研究数学的并不多,因为没有真正的兴趣。” 
近日,一封网上流传的《父亲写给考上北大儿子的信》讲述了一位宁波学生考上北大化学院的艰辛路程。由于对化学有着浓厚兴趣,该生立志要通过化学竞赛考入北大化学院。尽管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北大同意降分录取,但还是遭遇了“如果高考考不了高分,很有可能进不了化学院”的无奈。所幸,这个学生最后如愿考入了北大化学院。然而,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这么幸运,为了考试成绩,不得不放弃兴趣。
教育界人士分析指出,一场教学对比引发的中西教育利弊之辩,不在于比出孰优孰劣,而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发现彼此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失,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得到知识和文明的启蒙[3]。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方案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这就是鼓励学生走出“题山卷海”,培养更多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022 年义务教育方案》中“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要求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确保“五育” 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美国2061计划》对教育改革者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教育对象的界定应该坚持全体性原则,让每个儿童都能够接受科学、数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课程内容的绝对数量和毫无限度的增加课程内容的难度;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行探索、展开批判性思维、达成理解、加强交流等要求。

(三)科学启蒙教育对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

科学启蒙教育对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如果有人问:‘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吗?’那么答案是:‘非也,但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启蒙的时代。’而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仍旧生活在一个启蒙的时代。海伦凯勒在长大以后,对于自己的启蒙教师有着深深的记忆和感激,同时对于小时候接受的启蒙教育,非常难忘。由此可见,启蒙教育人的一生有着非凡、深刻的影响。
幼儿园、小学时期是学生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启蒙教育做得好,就可以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最重要的是,学生接受启蒙教育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得到锻炼。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已经培养了一些比较好的学习
习惯,对某些知识也产生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将会支撑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
因此在幼儿时期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能够达到以下几点作用: 
  1.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 
许多科学家的成长过程无不说明,正是因为一些科学活动,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科普的读物,从幼儿时代就引起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热爱科学,喜欢接触科学、学习科学,最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1. 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阶段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对物理化等科目有一定的认识,在未来学习对应学科的时候更得心应手。同时,科学启蒙教育把学生探究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自发需要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程序中,保证了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有关技能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和情绪体验是形成道德观念的情感基础,周围环境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源泉。社会环境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与人交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科学启蒙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这些有利条件,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活泼的发展。
  1. 利于学生自信心、独立性、创造性等品质的发展。 
在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学生尽情的享受着探索的乐趣,成功的愉悦。但是在接踵而来的挑战面前,失败也是常有的事。对于这样的情况,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并采用分解难度、降低要求,指导幼儿学习等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克服困难,体验成功,获得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立下目标,在独立完成的同时,也获得了初步的安排学习任务的能力,自信心,坚持性和独立性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化发展实践探究

  • 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调查分析通常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更强; 学生对科学课堂具有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兴

趣浓厚的学生更愿意主动克服探究学习中的困难,这有利于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科学课堂教学的课一半。因此,教师在课前、课中可借助工具,采用一定的方法,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在科学课堂专注力。根据我们的兴趣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不喜欢科学的学生占调查学生的8.9%,一般的占15.4%,比较喜欢的学生占11.5%,喜欢的占65.2%。从数据情况看,70%以上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对科学不感兴趣。总体来看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是比较高的,这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一个良好开端。
项目化学习的本质应该是“学习”,老师要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身体和大脑之间建立联系,体现思维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串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包括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首先,项目的设计环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寻找核心知识,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例如:东湖小学开展的“花田记”项目,将科学种植、数学测量、语文表达、美术绘画、劳技制作等知识融入其中,以“举办一场赏花会”来驱动项目开展。针对此,学生们就要自主设计:花田如何规划?土壤适合种什么花?如何种植、养护花卉?有哪些成果可以在赏花会上展示……挑战性任务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以高阶学习裹挟低阶学习,建构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其次,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有的小组种花没有成功,该如何参加赏花会呢?他们会调整方案,总结失败原因,撰写研究小报告;或是以诗歌、绘画的形式展现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最后,项目的评价环节不仅仅是对成果的评估,而应该是对项目化学习进行全程评估,可以借助项目日志、思维导图、学习档案袋等形式将学生思维的轨迹记录下来,以展现深度学习的过程。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发展水平与难点调查 
1.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项目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时代与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发展,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项目化学习通过让学生从“做”中学,使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较为全面地发展,核心素养得到提升。项目化学习作为教学变革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正逐步开始实践。
通我们实际调研、走访多所小学发现,目前在平湖市内大部分的小学都已开展项目化教学,但存在极大的差距:一部分小学在项目化学习方面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开展的时间也比较早,在学校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逐步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规活动。但在一些小学尤其是一些靠近乡村的小学,项目化学习的发展规模却远远不够。
虽然近年来嘉兴小学的项目化学习发展迅速,研究的内容分布面较广,各个学科均有涉及。小学各学科中的项目化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学习课程设计两个方面,而目前小学项目化学习的集中问题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实
践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设计与实施在小学校园中的项目化学习,我们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前小学校园中项目化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目前在各小学开展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学校课堂深化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丰富项目化学习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但是在取得一定的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学校对于项目化学习的系统管理不够完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化学习评价机制
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不能脱离于理智传统和国际大背景而开展。项目化学习需要基于特定的质量标准,并不是所有产生出项目成果的活动、实践都可以称之为项目化学习。进入21世纪,在国际上素养变革浪潮中,诸多国家、地区、创新学校进行了各类变革,它们也具有参差多样的形态,但都具有挑战性问题、真实情境、持续探索、增进反思等重要的底线要素。海纳百川,和而不同,是我们进行中国建构的原则,同样作为嘉兴地区,我们要构建出一个适合管理和评判嘉兴地区项目化学习的统一标准。项目化学习的嘉兴建构则要尊重现有实践中的各种样态,用项目化学习的要素。努力在嘉兴地区上,在中国分学科的情境中,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多样的课程样态中,在德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等多样的领域范围内,在学校原有的探究性作业、长周期作业、传统活动中,都可以生长、创造出嘉兴本土的独特的丰富的多样的项目化学习样态。
  1. 缺乏共同体的社群价值的体现
学校的项目化学习缺乏社会关怀。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有近70%的案例是在探讨与自我和日常生活有关的话题,而较少体现更为深切的社会关怀。相反,国际上经典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指向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性、科学性议题,如生态环保、太空探索、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爱与信仰等。有研究者通过对比美国和中国的STEM项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68.75% 的美国STEM课程在构建情境时能够结合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或挑战;相比之下,我国整体能够体现这一评估细则的课程样本也仅占 38.46%。更别提嘉兴市内的小学,更是寥寥无几。 
  1. 教师过于强调项目化学习的形式
项目化学习是有其理智传统的,如果不认可、不理解其理智传承中的精髓,对其的实践往往只是皮毛。项目化学习在西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来源,最早的一条历史脉络可以追溯至16世纪,但在中国项目化的发展史较为短暂,缺乏深刻的内涵去支持其更深层次的发展。老师对于项目化的学习也基本来
源于传理论学习,缺乏相关实践经验,所以会存在流于表面,关注形式的问题。
2.“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的现状 
小学科学课程是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能力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也是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双减政策,不只是减轻负担,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提升效率。小学科学教学最主要的授课着重点是在课堂,所以老师一定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一堂课下来,预期的效果好与不好,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是主动的去发现、分析、解决,还是灌输式的接受知识。教学内容的设计也非常重要!老师要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接受程度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在讲解新内容时,可以把比较抽象的知识用直观、浅显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解释,有了体验和感受,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双减”政策实行之后,本学期科学课和上一年度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每节新课都设计了学生实验环节,着重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实验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做好一个演示实验会比抽象、笼统的讲解更具体、更有吸引力。从
而使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时内能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知识点也会记得更牢固。
3.项目化探索中主要存在的三个方面问题
  1. 教师实践能力差  
教师是项目化教学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体,项目化教学改革对老师要求很高,老师不仅理论功底要深,更要有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职业经历。但是,现在大部分职业教育的授课教师很多都是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教育学校进行相关教学工作,没有工作经验,企业岗位认知和工作意识。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能体现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的项目选择存在局限性,授课内容收到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脱轨,很难培育出复合应用型人才。
  1. 学生不适应项目化教学改革  
上层建筑再完善,但项目化改革仍然荐在学生不适应的问题。很多学生习惯以前的教学方法,学生主体的学习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或者不知道如何做,学生没有进入设计工作岗位,对项目化教学的认知度不够,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角色认同,很难转换较色,也打不到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学生没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普遍反映上课累,课后参考文献,完成项目难。所以学生有不适应,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能力培养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1. 教学的实施问题  
  1. 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适应项目化教学,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体系:一种是不适应项目化教学的,因为项日化是分值来实现项目的,所以不会的同学很容易出现厌学,在没有严格的考核监管下很容易产生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规象。
  2. 项目化分组学习并内部相互打分,这样很容易出现成绩差的同学消极的学习态度这样就导致成绩的不平衡,学生的心里很难承受。
  3. 项目化教学体现不完整:项目化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或项目材料,学生学习的资料很少,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4. 学院教学改革不积极:改革后有很多的现有学院管理办法不适用,这样就无法调动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学院没改革鼓励政策,改革的工作和改革的效果很难体现,老师的自我价值和待遇可能存在下降的现象,所以老师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或没有。
(一)小学教师在项目化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究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总目标有四点: 
  1. 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 
  2.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
  3. 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 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四)得出现状,展望未来前景 
 

随着核心素养的推进,国家新课程方案中规定有10%的时间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多学科学习不同,不是为跨而跨,而是为解决一个问题,运用一种真实的综合方法,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产生整体理解。
从目标上看,项目化学习培养的是跨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包含多个方面:所跨学科各自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所跨学科共通的概念如能量、因果关系等;跨学科素养中还包含21世纪技能/学习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等通用能力,以及与所跨学科相关的价值观。 
从问题性质看,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问题性质是真实而复杂的,越真实而复杂的问题越需要用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问题往往会与人类所处的真实世界中的挑战性问题有相似性。这类问题很难在现有的学科中找到现成答案,需要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
从探究过程上看,项目化学习不是简单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而是学生围绕上述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新知识和能力,整合解决问题。
项目化学习的挑战性要高于一般的跨学科学习,需要经过探究式的学习历程。
总的来说,项目化学习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学生学习并创造性地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形成整合性的项目成果和新理解。
与传统课程相比,项目化学习在培养目标、学生学习模式、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方式等方面由很高的契合度。将项目化学习应用于校园教学,可以很好的补足传统学科教学之间的分离性,将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
基于前期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嘉兴地区能成熟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学校集中在成立时间较短的学校,普遍来看,这些学校的教师都比较年轻,拥有较强的创新思维,领导层面比较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
项目化学习的在教学方面中的应用主要是围绕项目主体,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参与、教师的引导持续进行深度探究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形式。其实施步骤主要有选定项目、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等。项目化学习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大势所趋,旨在让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融合多学科课程,让围绕问题的学科间的相互作用、融合与碰撞。融合与碰撞的前提是足够深入的学科学习,这是对人类已有知识和逻辑的尊重。但是,跨学科立场更核心的是要基于这些学科学习和研究,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寻找关联、冲突,形成创造性的新见解。
时间:2023-02-17 作者:大学生家园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行知实践团开展线上红
  • 筑梦新时代,点燃党的二十大理论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