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间文学的价值与保护

对于非遗,大家都不陌生,何为非遗?其乃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而在众多的表现形式之中,民间文学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心中观念也在更新迭代,非遗民间文学的传承也在不断减少,但这些非遗民间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核却是我们不能舍弃与忘怀的,所以,保护非遗民间文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系统化,更全面化,往上再进一步。
在非遗中,文化输出形式形形色色,但民间文学却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它是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民间文学的诞生,源于广大民众的群体创作,相较于正统的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主要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其特点是朴素的,变异的,同时民间文学没有经过具体语言的修饰,而是以口相传,它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或者说它直接就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出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在非遗民间文学的传承中,历史选择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对于非遗民间文学,在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非遗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核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细读过之后你总能发掘每一处文字都体现出了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意志以及品质精神,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够领略到它的珍贵之处。非遗民间文学不仅仅止于此,在它流传的故事中,总能让人体会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一些优秀精神品质——那些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忠孝勇廉恭”,短短五字,却蕴含着儒家千年来的大智慧,忠孝廉耻勇,一担轻为重。知会现代人,思思老祖宗。应应千年梦,何收其大同。只是善作念,始本恶为终。而在非遗民间文学之中,在细细品读之后,亦能感受到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那些非遗民间文学故事,以最朴素的笔墨,讲述着最深刻、最引人深思的道理,初读这些故事,更换来的是惊鸿一瞥的感受,沉下心来,一字一句皆是俗话,可却能深深触动你内心的那根弦。
就像在四川非遗民间文学中的一段著名故事——《安安送米》。从前,四川江阳县令姜诗有一字,其名姜石泉,又名安安,安安放学回家得知母亲被休,。邻居告知其母迁居在白衣庵。安安想去看妈妈,又觉得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便决定给妈妈送米去,让妈妈吃顿饱饭。安安每天都要在寄住在老师家吃自己带的米,上学途中,路过土地庙,安安就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个头,藏在土地爷爷背后。说也怪,安安的米,鸟儿不啄,老鼠不吃,仿佛被安安一片孝心感动了似的。几个月后,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偷偷地到白衣庵看妈妈。母子相见,又惊又喜,涕泪纵横。安安把米掏出来,让母亲高兴高兴。但妈妈脸色沉重,说:“安安,我们家里的人,历来不偷人家的东西。人穷要穷得有志气,我宁愿饿死,也不吃人家的米。”安安见妈一脸愁容,不知说什么才好。庵主走过来,把安安带来的米撮出来,放在手掌上,捻开仔细瞧瞧,对安安的妈说:“你看这米,颜色深浅不一,有陈有新,可能不是偷的,你可别冤枉了孩子。”庞三春就问安安米是从哪儿来的。安安一五一十地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转悲为喜,高兴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她抚摸着安安消瘦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激动,母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这段佳话,人称“安安送米”。安安之行为,更是令上苍为之动容,这样的故事,更是包含古代百姓对孝道的理解,百善孝为先,我们一直以来推崇的孝道,在安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这个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这样的一番孝道,是我大中华千年来的瑰宝,更是我们的子子孙孙所学习的榜样,而非遗民间文学的文化底蕴却远远不止于如此。
又如在羌族的衍生历史中,同样有一段神话般的非遗民间文学故事——《羌戈大战》,它有着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在羌族历史上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遥远的古代,随着农耕文明的迅速崛起,羌人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迫于生存,不得不从西北向西南游牧迁徙,其中的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交界处时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个部落。戈基人高鼻梁深目,身强力壮,能征善战。羌人多次与其交锋,皆以惨败收尾,羌人部落正打算放弃之际,故事却迎来了转折。之后一天,天神木比塔的儿子在凡间放牧的时因自己的一时贪玩,导致神牛被偷了,这两头神牛可是木比塔的心头肉,他立即对戈基人和羌人进行试探询问,调查后,戈基人在木比塔心中被打上了小偷的烙印,他心中也酝酿着有朝一日让他们付出代价。之后有一次,木比塔问羌人和戈基人要神、要羌,还是要戈基人,羌人说:“我们要神、要羌,不要戈基人。”戈基人则狂妄地表示只需要自己。这让木比塔心中那颗怨恨的种子快速生长起来。为了找机会对付戈基人,一天,他约见羌人和戈基人,让双方比武,羌人手握木棒,而戈基人手中却只有一根麻秆,纵使戈基人力大无穷,却还是死伤无数,结果也是显而易见。之后又比劈柴,羌人用斧子把柴劈开裂缝,戈基人以自己身强力壮而自傲,对羌人充满了蔑视,就把双手插在柴缝中,想把柴撕开,效率却不尽人意,羌人见状,向戈基人提出先劈开一道口再撕开,戈基人听了羌人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同意了,却不曾想,在羌人取出斧头后,戈基人的手夹在了柴缝中被斧头划伤,一些戈基人被夹痛得昏死了过去,一些人拿着柴逃走了。这一次,羌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再下一城。接着,木比塔交三块白石给羌人,交三坨雪给戈基人,号令双方交战,结果羌人把戈基人打死无数,戈基人又输了。最终,木比塔又有意让羌人把预先扎好的草人立在岩上,躲在岩脚,木比塔说,红岩脚下地方很好,谁先占领就归谁所有。羌人听后,赶忙往岩下摔草人,再让岩石下的人假意说底下的环境是如此之优美,戈基人听后争先恐后地往岩下跳,结果正如“万丈悬崖如深渊,从此戈基绝了迹。”这般所说。从此羌人得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成为“有语言、有耕牧、知合群的民族”。这样的非遗民间文学,描绘一场惊心动魄、雄伟壮丽的羌族史诗,尽情讴歌了古代羌民的智慧和英勇。同时羌族人在面对强敌时不屈的决心与不退的勇气,都令人感慨,也值得我们学习那种面对困难坚决不退,迎难而上的勇气,这部史诗以白描的形式展现给我们的,正是那一个“勇”字,是我们当今中国人登上世界之巅所需要的勇气。
如此之多非遗民间文学的背后,蕴藏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众多文化精髓,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这些非遗民间文学带有文化根基属性,涵盖面广泛,上能覆盖到宇宙观念、思维模式、文化认知等,下能辐射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一般来说,这种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共同文化记忆,更能体会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在不同的非遗民间文学的碰撞中,更是让不同文化的民族有了接触,让中华儿女提供了身份认同的纽带,而且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非遗文学也有更重要的意义,它具有强烈的生活属性和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人类日益完善成熟的过程,记录着人类的思想和经验,描述了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日常生活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非遗民间文学弥足珍贵,保护措施更是需要详细规划,随着传承环境的改变和传承人的不断减少,相应的保护措施更是需要系统化、详细化、细致化。
在非遗民间文学的保护上,我们更多需要思考的是为何现在的环境传承人越来越少,传承环境为何会如此之困难。对于这些非遗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更多的是民众自发的、自娱自乐的精神生活的结晶,基本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对非遗民间文学的关注度愈发下降,为了让非遗民间文学“再现生机”,我们考虑到将保护任务划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媒介多样化、主题时代化、形式具体化。
首先是媒介多样化,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口口相传早已不是信息传递的第一选择,媒介的升级更是一种必要的选择,若是以信息化,电子化的方式,我们可以将这些非遗民间文学故事的纯在介质由大脑转移到纸张、硬盘等可靠媒介上,以更多样的方式传递到民众之中,也正是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说的立档,保存一般,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这些非遗文学故事保存的时间更加长久,同时人们对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也会更加的全面。现在的很多非遗民间文学故事的继承人,已经十分稀少了,甚至有些故事他的继承人,能够较为完整讲述出故事的已经是非常少见,而这种现象也总是让人心痛,对于这些非遗民间文学故事,抢救性的保护以及收集整理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针对的作品也要全面,不止于著名的,不断于普通的,同时我们在对于这些非遗民间文学故事的搜集整理中,也要需要注意,首先是对于这个故事,我们要对它进行一个全面化、细致化的整理,而不是东拼西凑,这样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让人们对这个故事的了解只会越来越迷茫,这个故事原本的面貌也会被蒙上一层面纱,其次是我们不仅要做到把这些故事给保存到纸质媒介上,媒介手段更是多样化,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比如影像录音等等,让这个作品以一个立体化的姿态展现在民众的眼中,让民众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它的一个全貌,同时对于它的保存我们也有了更多的途径与手段。同时,我们也要防患于未然,若是真的有一天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某些非遗民间文学消亡,这些媒介也是我们了解它过去真实样貌的唯一的手段,所以我们要对这些储存媒介进行更细致化,系统化的保存与整理,容错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在保护这些非遗民间文学故事的过程中,媒介的多样化一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对于主题时代化,或许总会有人觉得古代的东西,它的主题放到现在肯定已经落伍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正如之前介绍的,非遗民间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内核,是古人经历过一系列风风雨雨后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以及对后人的告诫,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沉淀之后所留存下来的文化瑰宝,这些东西是不会落伍的,而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这些主题与我们当今时代精神联系,就像之前说提到的羌戈大战中的勇一样,这不正是我们时代精神中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体现吗?我们将非遗民间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我们将非遗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时代精神所体现出来,更能够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帮助时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能够让非遗民间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核心深入人心,让大家能够更好的将非遗民间文学这一核心部分融入到生活中,实践运用到生活,让非遗民间文学所要传达的精神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是能够更好地去传承、保护非遗民间文学吗?非遗民间文学与时代精神相联系也能够促成这项文学艺术的大众化与民族化,极大地提高了非遗民间文学故事的宣传与教化功能的实习,让其上升到了大众传媒的高度。非遗民间文学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更是可以站在时代的前沿,以现实的,现世的,朴素的文学故事直面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最终走出一条为人民服务的文学道路。
最后是形式具体化,对于现在的非遗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在生活的实践中民众自发形成的,其特点是往往与民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民间性、自发性的特点。在过去的时间中,政府也采取过许多措施来防止这些非遗民间文学的流失,如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内集中举办培训班,或者是要求非遗传承人主动去招收徒弟等,但这些方法往往都不尽人意,因为它违背了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养成规律,无论是哪一种非遗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人们主动去学习,虚心请教,耐心探索,而不是一时兴起,只是肤浅的去了解这个故事,就停罢,不想真真正正地探讨它背后的东西,只想了解些表面,这样的传承只会导致非遗民间文学的流失越来越多,最终我们只能宣判非遗民间文学的实行,而真正符合非遗民间文学的传承,则是动态传承,活态传承,我们可以在当地对这些非遗民间文学进行适当的改编,衍生出相应的歌剧与其它的文化产品,以这种方式激发起人们对于非遗民间文学的兴趣,想要去真正的了解它,让这个传承过程自发地恢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民间文学资源来充实、丰富在旅游盛季时活动的多样形式,同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如学校,文体中心等,可以引入一些适当的讲故事或是唱戏的形式,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活态继承更加有效、流畅。这样的方式在客观程度上能够促进非遗民间文学的传承,同时将,非遗民间文学,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绑定在一起,让他们紧密相关,最终,让这些非遗民间文学为今天的生活所用,体现出它的价值,这样的传承也会更加有效。
非遗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不是我们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这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典范,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义务与责任,这些非遗民间文学是民族与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对研究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展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起着独特作用,是我们这个国家所拥有的文化财富。如此之非遗民间文学,值得我们珍惜去品鉴,也更应该值得我们的保护。
 
时间:2022-08-05 作者:史立昊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非遗民间文学的价值与保护
  • 非遗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传承的瑰宝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在细细品味之后,它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在保护它的过程中,不能忘掉
  • 08-05
  • 亭城人民幸福感调研
  • 幸福感又称为国民幸福感,指的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幸福指数”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 08-03
  • 浙江树人学院奔赴桐坞村,寻访未来村居,助力共同富裕
  • 南财学子寻非遗:豫见陈式太极拳
  • “一方土地,一缕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小队成员韩鑫洋,在河南焦作就陈式太极拳进行深入了解,来到了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
  • 08-03
  • 追寻革命历史,练就爱国红心
  • 为响应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青春向党社会实践团团员褚宛君和李雯于7月10日前往河南省南
  •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