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探访乡村改革足迹,投身三农科学发展

中国青年网滁州72日电(通讯员 代美慧)为了助力滁州市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化素养,2022年7月1日,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滁州,返家乡”实践队赴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进行志愿活动。
摘要: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沈浩是前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探访乡村改革足迹,投身三农科学发展"。我们走进小岗,寻访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源头,重回那个充满改革激情的年代;我们走近沈浩,聆听村民记忆中的那个永不磨灭的身影,感受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灵魂。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和沈浩陈列室,凭吊了沈浩与大学生创业园遗址,采访了村委干部、村民还有大包干带头人,我们一行在感受到强大的小岗精神的同时,也发现了小岗发展中存在的些问题,经研充提出探讨 ,希望对小岗村的发展有所帮助。沈浩走了,但小岗村正向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强村努力迈进,小岗的末来一定是光明的。
小岗村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经查阅资料、参观采访,我们了解到:小岗村位于风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生产关系极度不协调,极大地限制了生产力,人民生活
不稳定,做一天工1.7 分钱,一斤粮食 1.7 分钱,生产队分粮时只能分十几斤根食,远远供应不了生活需求,于是劳动力还要出去要饭并且当时生产队只允许整劳动力参与生产,结果一个生产队只有那十几个劳动力,他们还不能集中精力去生产,极大地影响了产量。小岗
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吃粮靠返销、 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货款"的"三靠村〞。
生活所迫,当人处在饥饿致死的边缘就什么都敢做,分田到户做了被发现打成反派是死,不做饿死也是死,不如冒死一试。可能其他地方也暗地里实行了包干到户,可是为了保密,没有留下文字材料。而小岗村,为了安几个干部的心,就签了一份责任均分书,留下了证据,为了规避“包干到户〞"分田单干〞这些敏感字眼,鉴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我们把“包干到户〞巧妙地称为“大包干”。小岗村因此成了中国改革第一村。市78年12月党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尚末打破极左的路线,中央仍不许“分田单二”,经过激烈的争论,渐渐地党发现这是适合农民生产的方法路线,开始官方的推广“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推动了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岗村与沈浩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起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沈浩,出生于 1964年,安徽萧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 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省财政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2004年 2月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来到凤阳小岗村
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09年11月6日凌晨,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 45岁。
小岗精神
以“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为内容的“大包干精神”,和以“致力发展、富民强村的执着精神;镜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艰苦创业、勤政
廉政的奋斗精神〞为成分的“沈浩精神〞共同形成了“小岗精神〞大包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离我们远去,可小岗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为国家的兴复提供长久的支持力。我们作为当代有理想有目标的大学生,应当将小刚精神铭记于心并旦付诸于实践。况且作为土生土长的
凤阳人,更有责任和义务将小岗精神发扬光大。
 
时间:2022-07-15 作者:代美慧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扶贫扶志两手抓,乡村振兴有力量
  • 为探索农村精神贫困类型及其解决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曲阜师范大学情系三农调研队7月1日晚,召开线上会议,全体队员积极分享查阅相关文
  • 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