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身体力行传承火种的陆发春

徜徉在安徽大学的校园里,古意盎然的校歌声在耳畔回响,总会让人想起安徽大学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也想起了一个人——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陆发春,找回了安徽大学老校歌的那个人。

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陆发春

“1979年恢复招生之后,老先生们真是为我们历史系鞠躬尽瘁啊,对待工作和学生都十分细致、耐心,诲人不倦,这样我们的学习和教学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氛围。”谈起这次获得省级表彰“先进个人”称号和之前的“李世雄奖”,陆发春不敢居功,谦虚相应,怀念起历史系前辈们对自己的影响,随口说起吴寿祺、吴孝铣、傅玉璋、沈寂、高鸿志、赵华富、余乃康、盛云、汤奇学、徐承伦等一串授业老师的名字。“前辈传递给我们的火种,那种为历史系科研与教学殚精竭虑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我们不仅不能让它熄灭,还要将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他说,最乐意看到的是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2017年他指导的两位同学中,易山明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硕士毕业生,杜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大学生,让他感到很自豪。

谈到传承,便离不开教学。从教三十多年,陆发春曾经获得过安徽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二等奖,主持过省级教学重点课题,获得过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还是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教育部对安徽大学进行评估时,安大获得的四个全省多媒体课件奖项中,有他的一个二等奖《中国近代文化》和三等奖《鸦片战争》。在长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他对教师这个职业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不苟同于“师者为尊”的传统观念,他觉得自己和学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说:“最近四十年来,我们教师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劳动者,这是一个社会角色定位。我们要用知识来引导学生,所以对这样一个职业本身又有着非常专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这样一个传统角色有精神传承的期待,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新时代又有更高的要求,要学会怎么在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下去引导学生。”

陆发春在教学观念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科研也没有被他抛在脑后。从教多年间,陆发春在科研项目上取得了很多成就。1997—2001年,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中华基金项目“皖人与近代中国新思潮”。2001—2004年,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项目“近代历史文献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研究”。2010年以来,他主持了《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思潮》、《清代安徽地图文化研究》等多项省级社科项目,还主持了全国古委会项目《<孙家鼐集>整理与研究》一项。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他主编的《安徽人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安徽地名源流考》书籍分获安徽省2016、2017年文化强省项目。目前,陆发春担任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安徽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法人),主持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胡适研究中心日常工作。同时,他还兼任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安徽大学的文化传承在赓续,即将迎来自己的九十岁生日。陆发春说:“从1928年建校,风风雨雨走过来,特别是最近40年,我差不多是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安大一起走过来的。安徽大学今天取得这么多傲人成就,对于我个人来说当然是倍感鼓舞,确实能够感受到时代在发展、安大在进步,这是安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提起他的教师生涯追求时,陆发春说:“陶行知先生是我们高山仰止的前贤,与安徽大学甚有渊源。他可是1921年与胡适一起推动成立安徽大学的中国新教育界大名人,上世纪30年代他就是在安徽大学师生面前宣布把陶知行改名为陶行知的……”陆发春对安徽大学的校史掌故脱口而来。他感慨道:“安徽大学未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我们每一位老师当然要学习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去教育他们。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学习五四时代前辈身上的文化精神追求,对一个老师来说,我们也要身体力行。”
时间:2020-02-01 作者:大学生家园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
校园人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