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垃圾分类,守护绿色家园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知识普及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023年6月27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变废为宝实践队在日照市进行志愿服务。
 
六月的阳光直直地洒落在我的身上,在这样高温的环境下,垃圾处理工作人员依旧坚守岗位,我也坚定了信心,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垃圾分类。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与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沟通,随后,他告诉我有关志愿服务工作职责以及注意事项。
 
活动中,我将市民广场的路面、绿化带中的纸屑、塑料袋、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垃圾进行了集中捡拾;我认真听讲,积极举手抢答相关问题。将学到的分类知识现场复述,并通过问答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垃圾分类知识。我们借机学习到更多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同样我们也认识到:现阶段,垃圾分类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城市,我们有义务为城市的清洁尽职尽责,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我们无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将垃圾分门别类,让垃圾能够物尽其用,这样对我们的生活既造成不了负担,同时也能让垃圾再利用,为我们的环保助力,为子孙后代谋福音。垃圾分类不是靠制度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习惯决定效果,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生活习惯,助推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时尚”。
 
看到高科技助力垃圾分类,我感慨到科技手段作用于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的覆盖率。将高科技用于垃圾分类,不是“杀鸡用牛刀”,垃圾分类看似只是改变传统的处理办法,背后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管理人员不足、分类精准投放率不高、垃圾外运不及时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效果和长效机制的建立。解决这些难题,固然要靠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和志愿者等的不懈努力和贴心服务,但要系统性地解决多头问题,实现全面精细化管理,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实践中,运用科技手段的最直接效益在于减少监管成本。

我协助工作人员向过往的市民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等宣传材料,面对面地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其中一位市民说到“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作为重要宣讲阵地,极大地方便了大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讲解过程中还设计了互动问答环节,进一步加深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大家热情高涨,气氛活跃。通过社会实践,我也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社会是大家的,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亲近社会,亲近大自然会有益于我们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使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有很多收获,首先就是不乱扔垃圾的意识,无论我们是在外面游玩还是在家里面垃圾都应该丢到垃圾桶里面,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虽然公园有好几个垃圾桶但是可惜却很少有人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更多的是随意丢弃在地面上,哪怕是垃圾桶离自己只有几步远但是就不愿意走这简单的几步,这让我知道了垃圾一旦遍地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灰暗,我不希望自己生活的环境如同社区一样成为一个到处都是垃圾的地方,所以在今后学习中看到随意丢垃圾的人我会及时制止,避免这些人随意把垃圾丢在地上,一定会把这些垃圾放到垃圾里面,看到垃圾也会及时弯腰捡起垃圾,避免垃圾污染。作为大学生,让我们在实践中出真知,劳动中提升自我价值。

通过社会实践,我认识到,垃圾分类能够助力绿色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政策的实施需要因地制宜,根据社区的自身特点进行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循序渐进,出台相关政策约束市民的行为,逐步改变市民随意投放垃圾的习惯,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垃圾分类助力生态文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实现美丽中国。(通讯员 邱筱涵)
 
 
 
时间:2023-08-31 作者:变废为宝社会实践队 来源:变废为宝社会实践队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