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翰墨宝海,诵先贤之名

调研方向的第二步就是“事件”,对于我国昌盛的诗歌文化而言,六位先贤为泰山所题的诗词是表达他们对泰山感受最为清晰的一种方式。
出自《孟子·尽心上》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示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这也正体现了泰山的雄奇,以自然(指泰山本身)超脱自然(指人)。此外,孔子恪守泰山祭祀之礼,与扰乱纲纪的乱臣贼子抗争,为国家安定立鼎河山。立志史学的司马迁将“泰山之重”融入了他的旷世巨作《史记》完成过程之中,并在与好友书信《报任安书》中直言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队员王炳楠在查到范仲淹同为山东人后,越发对其与泰山的故事重视。据王了解,范仲淹是宋代书院与教育繁兴“第一人”,孙复延续了从学于范时的研究旨趣,主要教研《春秋》学。此间,石介继母、父亲先后去世,其丁忧期间又在泰山支脉徂徕山创办徂徕书院,与泰山书院遥相呼应。范仲淹不仅间接影响了泰山、徂徕二书院的创办和泰山学派的缔结,还深刻影响了书院的学术旨趣和学风。范仲淹在与滕子京赠诗时,也以“泰山采芝人”的比喻夸赞滕子京的高洁与坚毅。欧阳修未曾攀登过泰山,但亦是在泰山学院的影响下写出“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如此诗句。队员还发现泰山的超然更是让宋濂、刘基先后发出“岹峣泰岳柱苍穹,万壑千岩一径通”、“百川日夜流,泰山何其高。沉浮自有定,汲汲无乃劳”的咏叹。
泰山,铭刻着孔子对乐礼的重视与传承,深种着司马迁对史学的笃定、对后世百姓的大义和对家人的守候,流传着范仲淹严谨厚笃的治学风采,也吟咏着欧阳修、宋濂、刘基等人对其的赞颂。
 
时间:2023-09-07 作者:洪振皓 来源:山东大学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宁东实践煤矿基地
  • 2023年8月,山东科技大学红墨交融志愿服务队来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东部的宁东实践煤矿基地进行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宁东实
  • 09-07
  • 探索先进技术与生态保护
  • 为了解能源行业,深入地下一线,争做地下王国内的灯塔,更加了解能源行业背景,更好托举起国家的能源饭碗,山东科技大学红墨交融志愿服
  • 09-07
  • 薪火秦缘,点燃未来——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团走进宜
  • 三登泰山,领略风采
  • 第三次爬泰山,开始着重分析中国文化和泰山之间互相影响,并向来访的游客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其对泰山文化的了解程度
  • 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