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之间体会汉字的温度
2025年7月19日宣纸铺展,少年执笔如有千钧。笔锋运转间,墨痕并非总是横平竖直——一男孩笔下横画竟带出风的弧度:“这是被风吹过的样子。”旁边的女孩则在“和”字右侧悄悄添上笑脸:“和气就是要开心嘛。”志愿者们没有纠正这些“偏离规范”的创意,而是静静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握着毛笔的小手微微颤抖,却始终专注地跟着笔尖移动。“捺要长一点,福气才能送得更远,”团队志愿者听见一个孩子对着自己长长的笔画认真解释。“原来书法从不是刻板的规矩,而是让孩子们在笔墨里摸到汉字的温度。”课后,一位志愿者望着满墙的作品轻声说。宣纸上,有的字歪歪扭扭,有的笔画“出格”,却都透着一股子认真——那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千年前的笔墨对话。
图为教授小朋友们书法的基本笔画。尹映供图
蓝印花布里浸染非遗智慧
靛蓝染缸仿佛盛放了一片缩微的黄昏,孩子们围聚观看染浆调制的奇妙转变,清澈的水面渐次漫开幽深的蓝。“看!傍晚的天空掉进盆里了!”一声惊呼道出了色彩的魔法。而蓝印花布创作环节更是童趣奔涌:有人将小脚印拓在布角作为“我们走过的路”,有人故意让染浆晕开形成“云朵在布上睡觉”的肌理。清风拂过,飘舞的布片宛如悬挂的文化密语。志愿者们蹲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用手指抚过布料的纹路,感受着蓝靛特有的清香。“以前觉得非遗传承就是复刻老手艺,”一位实践组成员说,“现在才明白,让古老技艺接住孩子们的心跳,才是真正的延续。”那些带着童真的蓝印花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成了孩子们与先民智慧对话的信使。
图为听当地非遗传承人讲解蓝印花布制作。尹映供图
光影之中体会历史的纵深
《国家宝藏》纪录片中的青铜重器引得孩子们屏息。平日活泼的男孩竟举起手认真发问:“那些花纹,就是古人画的画吧?”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发奇思迸发:“为什么刻字在石头上?”“玉琮是不是照着星星做的?”最令志愿者动容的是活动尾声,一女孩用橡皮泥捏出玲珑的“迷你鼎”,郑重在底部刻上自己的名字——“现在,它也是宝藏了”。历史对孩子们而言,并非沉寂的铜锈与冰冷的纪年,而是可以用手指塑造、用想象对话的生动画卷。
图为观看《国家宝藏》。尹映供图
此次活动,实践团队深刻体悟到文化传承的非线性魅力。孩子们用澄澈的感知力打破知识的壁垒:墨色是“会跳舞的字”,蓝印花布里收容了“傍晚的天空”,千年青铜器也可化入掌心橡皮泥。孩子们用最纯粹的感知力为非遗文化注入了童趣的生命力。
当最后一张书法作品被吹干,最后一块蓝印花布被收好,最后一个橡皮泥“文物”被小心放进盒子,传承的模样也显现出来:它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孩子们沾着墨渍的小手上,在他们为蓝印花布赋予的新故事里,在每一次让古老智慧与当代童心相遇的瞬间里。这场暑期非遗课堂,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传承的双向奔赴——志愿者们播下的种子,正顺着孩子们的指尖,在时光里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