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悠悠,千年未息;古郡寿州,文脉绵延。2025年7月2日至3日,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校级重点团队——“楚风寻迹”文化调研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楚韵之乡”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围绕“楚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主题,开展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与思维碰撞。
寿县作为楚国故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此次实践以寿县为切入点,聚焦楚文化的在地表现形式与当代传播路径,旨在通过系统化、实证性的实地调研,探索文化遗产活化的现实途径与未来走向。
步入古城,问脉楚风 7月2日上午,楚风寻迹实践团队前往寿县古城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现场走访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与游客对楚文化的知晓程度、认知角度与传承意愿。调研数据显示,虽然多数受访者对楚文化表示“熟悉其名”,但真正理解其深层精神内涵者寥寥,在寿县城墙遗址前,当地年长居民讲述了城墙的军事功能与历史沿革,声声入耳,字字动情。团队据此提出,未来寿县楚文化传播路径应从“表层展示”迈向“叙事沉浸”,通过故事化、场景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唤醒公众文化情感共鸣。



图为团队成员分发调查问卷与交谈(摄影:汪骁涵)
当日下午,团队踏访报恩禅寺与寿县孔庙。报恩禅寺中,夔龙纹饰依旧斑斓,佛教建筑中隐见楚式美学;孔庙内,千年银杏守望大成殿,庄严格局映照儒家礼制。团队成员结合建筑格局、文化符号与时代背景,探讨楚文化与儒释道融合的在地表现。此一发现为未来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灵感——可否打造“多教合璧”文化体验项目,呈现一城多元之美?
图为孔庙内的大成殿(摄影:汪骁涵)
迈进博物馆,探寻文明源流 7月3日,实践团队走进博物馆,调研重心转向博物馆考察与资料整理。上午,团队步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凝望青铜器、楚简、“郢爰”金币等珍贵文物,感受古楚大地的工艺美学与制度智慧。指导老师现场讲解楚文化的演进脉络与楚人精神,成员听后颇有感触,并将参观内容整理汇编成“楚文化电子手册”,用于后续普及传播。下午,团队奔赴淮南市博物馆,重点聚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武王墩大墓。该墓为战国楚王级别,九室八棺、规模恢弘,出土文物逾三千件,为研究战国礼制、丧葬制度与楚国王权提供重要依据。成员围绕考古成果与文化叙事之间的联动关系展开讨论,并提出,武王墩完全具备“超级文化IP”的潜质,建议打造主题展演、虚拟复原体验及沉浸式博物馆空间,以提高游客粘性与文化参与度。

图为指导老师介绍“郢爰”金币的历史(摄影:汪骁涵)
融合共创,青年建言 通过两天深度走访,团队初步构建起“数字化+实地调研+文化策划”三位一体的调研模式,形成一份《楚文化传承与寿县文旅发展调研报告》,在文化活化、文旅融合和公众传播等方面提出多项建议。其中包括:构建“楚文化沉浸式体验带”,整合古城、孔庙、博物馆等节点,以步行线形式打造复合型文化游径;建设“楚文化新媒体矩阵”,由高校团队参与短视频策划、文创包装及互动内容设计,增强内容创意与传播力;设立“楚文化青年传播官”计划,引导青年群体以创新方式参与寿县文化讲述;推动楚文化与地方非遗融合,探索以技艺传承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团队成员表示,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行,更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时代命题探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愿意成为文化的“解码者”、传承的“火种人”,为楚文化弘扬与传承注入青春的光与热。



图为楚文化博物馆调研结束合影(摄影:李彬)
一城楚韵,千年文脉。寿县不仅是楚文化的承载地,更是当代表达的实验场。文化之根不应只是“展”的陈列,更应是“兴”的引擎。通过本次实践,安理学子“楚风寻迹”团队从古迹中寻初心,于文脉中探未来,以一纸调研报告献策地方发展,以一次脚步丈量记录历史温度。青春之力,正与千年古城共鸣;青年之思,亦为文旅融合激荡澎湃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