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退志,离党不离党,在红军村,我们有一个绕不开的人,他就是老村支书何少华,他1973年便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村支书生涯,是土生土长的红军村人。
访谈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走进老支书、老党员何少华家中,聆听老党员诉说党的故事。作为在党五十年以上的老党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光辉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是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的亲历者、贡献者。
何支书是1971年入的党,当时还是一位普通的合作社社员,当问及入党经历的时候,他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质朴与真实的力量。何支书回忆说:“当时入党确确实实是因为周围一些党员身上的优秀品质感染并激发了他,让他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先进思想与积极向上的信念。” 1973年便被提拔为村支书,这一当就当了四十五年。他初当支书的时候,村里面临交通落后,缺水的问题,村民从山下背粮食到山上,一天只能背一趟,何支书和其他村委干部一合计,心一横,“我们自己搞”。于是村里200多名劳动力,最年长的80多岁,最年轻的8岁,就是这么一批人,在何支书的带领下,开始了红军村的修路之旅。就这两百多人凭借着自己的双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硬生生地挖出了一条连通外界的路,一条便民之路,一条红军村的致富之路。
图为老支书何少华为实践团成员讲解自己的党龄故事。 王源 供图
老支书在和实践团成员交流的时候,拿出了自己整整一大袋荣誉证书“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等,让人看着肃然起敬。老支书拿着证书,告诉大家,这每一本证书的后面都有着意义非凡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老支书荣誉证书。 李溢洋 供图
在交谈中,老支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城口县三十多年的人大代表,见证了红军村在乡村振兴的影响下一步步脱贫致富,见证了一位位从红军村走出去的学生,谈及老支书对村里的年轻一代有什么期望的时候,老支书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二是希望学有所成后,能够回到村子里来,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希望时刻热爱自己的祖国,不要忘记国家对自己的培育之情。
图为孩子为老支书送上亲手制作的红军包。李溢洋 供图
几十年前意气风发的村支书也早已白发斑斑,当年崎岖不平的山路也早已变成了水泥路,红军村的孩子们也走出了山村。迎着朝霞来,带着晚霞走,在红军村的几十年里,老支书见证了这个村子的成长,见证了村民们一步步走出山村的步伐,希望这些红军村年轻的一辈人,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何支书、红军村学生合影。 李溢洋 供图
通讯员 李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