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三下乡:“苍梧草木皆仙药,济世仁心世代传”薪火实践团在青囊读书会带领下寻访苏派中医(连云港站)

  2022年8月18-19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在校青囊读书会骨干带领下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寻访苏派中医,探寻连云港中医药发展和文化传播。

  此次活动得到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市中医药管理局、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会的大力支持!

       8月18日下午,在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了报告会及交流座谈会。与会者为连云港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朱利文、致公党连云港市主委及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健和副校长袁荣高、连云港市文广局非遗处处长王源远、连云港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大强、连云港中医家族和中医药“非遗”传承人代表周克振、冯家培、吴舟、苗少伯、周建亚、曹晓波、戴泉、吴天然等,及青囊读书会骨干陈仁寿、沈劼、王小丁、李崇超、李友白、卢东霖、周杨、朱佩枫、金迪、王秀平、陆跃、薛昊。

  薪火实践团的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记录,深入了解了连云港中医药传承代表性人物,并从专家老师们的讨论中了解到中医药保护、发展与传播的思路。

专家简介一

      殷吉磊,男,江苏东海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分会会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健康科普分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委员会委员,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工作室领衔人。

  作为连云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殷老师对连云港市中医药发展脉络十分清晰;作为海州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殷老师对连云港的中医药“非遗”有着深入的研究。报告会上,殷馆长作了“连云港中医药发展简介”专题读书报告,带领大家了解了连云港的中医药发展历史与传承现状。

殷吉磊馆长的读书报告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连云港古称海州,历史悠久。海州传统医药发展渊源深厚。从旧石器时代的大贤庄遗址,到清代中医药世家的兴起,海州医药发展脉络清晰,内容丰富。龙山时代有城郭,舜登苍梧采五加,商伊尹著《汤液经》,徐福东渡,张骞西行,徐道度行针,莎衣道人济世……海州中医药的历史长河铺展于我们面前,多姿多彩的故事与传说令我们目不暇接。每一段历史及历史中的故事,都承载着中医中药的元素,反映了连云港与中医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徐福东渡求仙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二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不老草”,从此一去不返。传说徐福第二次出海的地方就是从他的家乡赣榆下海。

  不老草:列当科草苁蓉属植物草苁蓉,以全草入药。

  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莎衣道人是神医】

  莎衣道人:南宋时期海州朐山(今天连云港一带)人,姓何,举进士不中。高宗绍兴末至平江,身衣白襕,昼乞食于市,夜宿天庆观,日久益敝,以莎缉之。

  有患疾者乞医,命持一草去,旬日而愈,世人谓之神。

  孝宗屡召不至,赐号通神先生。

  【十三海药入本草】

  连云港出产数量很多的中草药,其中有一些以“海州”命名,被视为连云港道地药材,亦为中药之正品和珍品者,这些中药在宋代的《本草图经》《证在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中皆有记载。

  连云港著名的中草药“十三海药”:

  海州通草、海州常山、海州卷柏、海州山踯躅、海州香薷、海州奕荆、海州骨碎补、海州青木香、海州漏芦、海州菝葜、海州石韦、海州豨莶、海州葛根。

清代以来的中药铺

山海交接,河流纵横,连云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江苏省药用植物资源库。清代以来,药铺林立,其中不乏传承了三代五代的老药铺。吴氏于咸丰二年在灌云创立的吴松寿堂药铺,至今到吴舟老先生已是第五代。1986年,吴唐钧、陶家栋等获得国家级老药工荣誉称号。

  清•乾隆元年(1736),宁波阮氏在板浦建天成药铺。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陶氏在灌南创立陶同德药铺。

  清•咸丰二年(1982),吴氏在灌云创立吴松寿堂药铺。

  清中叶,宋氏于赣榆青口创立卫生堂。

  清末,南昌姚卿保在赣榆欢墩创德泰药堂,与南昌姚荷生系同支,清末民初,南昌有“无姚不成医”之说。

  民国十五年(1926),孔氏三兄弟在民主路创三和兴,时有中医顾铁侬、王云门、丁慕韩、张少东、郭荣轩、应登台等坐诊。

海州多世医

  连云港中医世家众多,传承有序,谱系明确,孟氏中医、冯氏针灸、封式世家、冯氏中医、陈氏妇科、周式中医,不一而足,皆饮誉地方百年而不衰。

  其中,钱氏中医世家,世居板浦镇,传承七代,历200余年,擅长中医妇科、伤寒、痘疹,以第五代钱德山,第六代钱厚龄最为著名,第七代钱茂现行医于秦淮区中医院。

  骆氏中医世家,祖居中正,传承六代,历200余年,擅长儿科、内科,以第五代骆芷荷最为著名,现传人骆贵滋行医于四队医院。

  孟氏中医世家,世居灌云,传承七代,历200余年,擅长外科、喉科,第七代孟繁忠现行医于灌云中医院。赣榆名医宋传祥,生活于清中晚叶,于赣榆青口卫生堂行医,其再传弟子陈肇山先生,现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除此之外,还有顾铁侬、王云门、王㮣、唐文轩等一代名医悬壶民间,享誉一方。

“非遗”美名扬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是连云港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一大发展优势。

  享誉全国的五妙水仙膏,是由江苏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达春(已故)的祖父周赵勤创制,经周达春不断完善的治疗皮肤病的特效药。此药由五中中药配制而成,主治五种皮肤病,故城称五妙水仙膏。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比利时第37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其疗效突出、高治愈率,深受广大患者朋友的欢迎。

  连云港中医药的省级非遗还有戴晓觉膏药,万寿堂胃炎疗法,曹氏热敷接骨疗法。此外还有众多的传统中医药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单。

专家简介二

     冯家培,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少时随父习医,通读医典及针灸专著。钻研针灸医术,行医四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者,冯氏针灸传承人。

  冯氏针灸第三代传承人冯家培老先生为大家讲解了冯氏家族的传承历史。冯氏针灸,已经传承三代,传承时间已有110年之久。冯老的祖父冯岳洲,生于光绪四年农历十月初二(1878年),30余岁悬壶灌云县板浦镇开诊行医,挂牌冯岳洲中医诊所,以针灸中药并治,其间治疗疑难杂症、险症不可胜数。第二代冯瑛,生于1925年8月,年轻时每日随父临床应诊,理论与实践并举,并拜师全国名中医时逸人先生。冯老作为冯氏针灸的第三代传承人,常年深耕基层社区,在浦西医院行医的26年里,他将浦西医院的针灸科建设为重点基础科室,培养弟子十余名。

专家简介三

      戴泉,“戴氏膏药”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其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遵行父辈“待人接物德为先,要行医先做人”的医训,积德行善并且不断研究完善推广戴晓觉膏药,致力于为更多患者消除疾痛。

  民国初,海州医师戴士柱潜心钻研膏药制作技艺,创立戴氏膏药,开办了“戴晓觉膏药店”,百年来四代戴家人对戴晓觉膏药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治疗了无数的皮肤疑难杂症。戴晓觉膏药对诊治“大鼓腮”,以及疔、疖、痈、丹毒、老鼠疮、口疮、搭背疮、无名肿毒等皮肤类疾患有特殊疗效,简便、经济、见效快,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城市享有盛名,2011年6月,戴晓觉膏药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座谈会上,大家就中医药的传承与中医药“非遗”项目的利用与推广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近年来,戴氏膏药传承人致力于戴氏膏药生产的规模化与商品化,但是,中药产品标准化生产审核门槛高,周期长,非遗产品推广使用面临着现实困难。戴晓觉膏药的传承人戴泉提出了他在“非遗”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切实问题,引发了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青囊——“智囊”

      就连云港中医药的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所长陈仁寿教授指出,连云港地区缺少名医名派,但是有着完整的谱系传承和丰富的民间医药,要牢抓中医药文化和疗效的双重特性,充分调动青年学者的学术热情,加强对连云港世医与非遗学术特色的研究,做好总结、提炼特色、加强宣传、树立品牌。

  针对非遗戴晓觉膏药市场推广难题,校办编辑部主任、科技处副处长沈劼老师建议抓特色、聚品牌,重疗效,多关注现代外用膏药的新发展,做到传统药方的传承创新。

       就连云港的中医药非遗发展,王小丁院长提出了打好“三张牌”的创新性见解。他提出发展连云港的中医药非遗要打好“科研牌”、“临床应用牌”、“文旅牌”这三张牌,升级知识体系,强化临床应用,加强大众化传播,从而突破其发展的地域局限性,提高连云港中医药知名度。

心得感悟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形式的活动,没想到我的家乡竟然有这么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非常感谢老师们为我们本科学生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

——王朝

  这次苏派中医寻访活动让我对家乡的中医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识了非遗传承--五妙水仙膏、曹氏热敷接骨等,知道了海州传统医药历史源远--上古有舜登苍梧采五加,商代有伊尹著《汤液经》,作为连云港学生,感叹家乡居然拥有如此多的中医药大家、名家。

  ——陈庆瑞

  “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大师的面对面交流鼓舞了我的热情。今后我也要将中医药的学习多多融入生活、多多实践,真正地保护好、传承好我们的中医药文化! ——张晶晶

  与中医药文化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更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的魅力和老一辈中医人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一定会传承秉持历代中医人的热爱,不断学习,不负此行!

——陈雨彤

  中医的发展是传承也是创新,聆听各位中医传承人对各种非遗文化的学习之路,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医之路的艰难曲折,中医发展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发扬传承中医精神的意志和决心。

——刘莉莉

时间:2022-09-03 作者:薪火实践团 来源:薪火实践团连云港小队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南中医三下乡:“悬壶济世传医术,溯根文化安黎元”薪
  • 爱心义卖,点燃希望
  • 山东理工大学“情系三农,振兴乡村”实践团前往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莲花山广场开展“爱心义卖,点燃希望”义卖活动。
  • 09-03
  • 调查乡村振兴工作,深挖乡兴新动力
  • 为了解温水镇乡村振兴工作规划与实践效果,深挖政府引导动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角色。“情系三农,振兴乡村”实践团走进乡村振兴示范村
  • 09-03
  • 南中医三下乡:“博物馆中探古今,夹谷山里寻药香”青
  • 调研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平邑县当地科技创新成果助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的情况,以平邑为例调研乡村振兴科技动力成果与经验
  •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