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团队在云南省洱源县右所镇焦石村展开走访,深入民众,了解民众,将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民众办实事,发展农业科技,兴起民族文化,与村民共赴乡村振兴。
第一站:深入山林切实了解农村牧民养殖情况7月7日,走访小队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进入海披3500米的高山之上走访牧民。驱车将近2小时,沿途根据牛羊们的足迹寻找牧民。山下晴空万里,山上乌云密布,冷风呼啸。据司机大叔介绍在四五月份时这山上都还会有雪,这个季节虽然雪已经融化但温度还是很低。可见当地村民放牧是非常艰辛的。一位大爷坐在路坎上,眼睛盯着前方吃草的牛群。在环境恶劣的高山上,大爷每天早早就要出来放牧,备点食物作为午饭,到下午7点左右才回家。小队从牧民大爷口中得知,从6年前在儿子的建议下运用政府帮扶贷款购置几只牛羊开始,现如今已经发展到30多头牛、150多只羊了,做牛羊买卖生意的人也会主动上门来联系。大爷幸福的说到:“放牧后钱也多起来了”。看到大爷谈论放牧时,眼里全是光。这是大爷的希望,更是大爷一家的汗水努力的成果。目前大爷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放牧,放牧也不负大爷期望实实在在的改善了大爷一家的生活质量。
一路向前,在路边陆续遇到了两个放牧大娘,据两位大娘所说,她们的羊是杂交品种的绵羊,也是由政府帮助贷款而购买的几只羊开始发展成现在的100多只羊。了解到她们变现的方式只有卖活羊这种方式,一只羊卖到1500—2000元不等。走访小队给出建议,羊毛和羊奶也应该充分利用。牧民们放牧时都会相互照看,那么可以集合全村的羊群形成一个团体,修剪下来的羊毛可以统一售出,村民们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合资构建一个羊奶加工厂并售卖羊奶,形成“政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第二站:探访自动化养鸡场,感受养鸡实现“一条龙服务”这个养鸡场是建在半山上,场地面积大,有五个鸡舍和一个捡蛋房。该鸡舍的一条龙服务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是“养鸡一条龙服务”:养鸡场的鸡从鸡蛋孵化开始,孵出小鸡进行饲养。饲料是由养鸡场自制,从村里收购玉米和豆子,将其与沙子、虾油等按比例混合,供水也是自动化的,每个鸡炉都有供水管道,水的控制原理是动态平衡,当鸡自动啄一下水槽就有水流出便能喝到水。第二个是“市场一条龙服务”:孵出来的小鸡饲养60天便可以出售,养大的鸡主要是用来产蛋,每只鸡一天产一枚蛋,产下的蛋不需要人工捡蛋,蛋通过传送带送到捡蛋房,工人进行照蛋封装,整个养鸡场每日要产10万枚蛋,会有批发商家自动上门来拉货。这些鸡养到400多天后就要进行换批,换下来的鸡售卖到屠宰场。而鸡粪是收集起来售卖最终会被加工成肥料,一个循环就此结束。换批后又从孵蛋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循环。从整个养鸡场来看,每一步都井然有序,几乎每一步都实现自动化,一个鸡舍只需一个工人,并且只需他投放饲料,工作轻松,效率高。
探访养鸡场后,走访小队被强大的科技深深震撼。由此村里的牧民也可以搭建类似自动化养鸡场的运作模式。让科技走进我们的生活,共同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站:亲身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名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改善目前家风淡泊,民风不纯的情况,增强乡村文化底蕴,打造出一个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乡村·。
7月9日,走访小队到焦石村邓川汉调传习所进行走访,亲身走近白族邓川汉调,感受其文化的魅力。传习所的汉调传承人赵润香老师和唢呐人张子义老师亲自带领走访小队感受邓川汉调和唢呐。首先张老师讲解了长唢呐,短唢呐的吹奏方法,并手把手教走访队员吹奏。走访小队体验过唢呐器具后,切入正题——邓川汉调。据两位老师介绍,邓川汉调是白族男女用汉语对唱的山歌,在洱源县右所镇,邓川镇一带广为传唱。在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里人们就以对唱山歌的方式寻找乐趣。其内容较为广泛,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表达心情,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可以即兴编为调子唱出。邓川汉调对演唱者水平要求很高,所有的演唱曲子都是即兴唱出,因此演唱者既要有出口成章之才能又要有随机应变之功法,既要做到承接对唱者的歌,又要引出下一句的词。介绍完邓川汉调的基本情况,老师就将走访小队人员组成男女两个小队,张老师带领男生队,赵老师带领女生队,进行男女对唱,让每个队员都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助力传承非遗文化,共筑乡村振兴根基。
从牧场到自动化养鸡场再到邓川汉调传习所,走访小队切身深入基层民众,去了解乡村基层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非物质文化。也正是这次走访之旅,让小队深刻了解到基层民众们的生活不易,更知道他们在我国的政策下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脱贫。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这个过程中的汗水都是甜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要一辈又一辈的弘扬下去。可能现在的快餐文化更容易被现在的年轻人消化,但正是这种情况之下,更需要把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让大家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是经典,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走进乡村,走进的是知识、是力量、更是思想。带出来的是乡村的淳朴、乡村的民间文化以及在这片黄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勤劳双手。在党的乡村振兴政策之下,乡村过得越来越好,乡村的人们也洋溢着甜甜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