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欲培养合格复合型创新人才

 一、素质与心理素质

(一)素质的涵义

《简明心理学辞典》中把素质定义为:“素质,又称天赋,是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做遗传素质。主要指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辞海》在肯定了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的同时,明确指出,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有的学者认为:“素质可以理解为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理基础特征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赋予人的潜在力量。”就其本质而言,人的素质主要是后天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生理特征只是提供物质基础而已。

综上可述,素质是在人类的先天性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以及环境、教育的作用,逐步形成的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素质是描绘个体条件和能力全貌的综合性概念,素质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

(二)心理素质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物学上的自然实体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了心理的社会观。首先,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其次,心理内容必然是人们实际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人的情感、兴趣、理想和动机等,都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都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态度。因此,社会性必然成为人的心理的本质特征。

(三)心理素质的特性

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心理素质的本质特征,此外,心理素质还具有稳定性、可塑性,内隐性和表现性等特性。

1、稳定性。心理素质主要是社会实践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和保持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在个体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从空间而言,心理素质一般不因空间的转移而改变,如意志坚韧者,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表现出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从时间而言,心理素质一般不因时间的推移而退化,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日趋稳定。

2、可塑性。心理素质主要是个体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其可塑性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环境的多变性直接造成心理素质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优化和个体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心理素质能得到相应的提高。通过社会实践,心理素质中先天缺乏的部分还可以得到补充,先天不健全的可以得到完善,先天的因素可以培养为优势因素。

3、内隐性和表现性。心理素质不像身体素质主要表现为直观性,通过感官可直接观察到,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并成为决定个体活动的内在基础。在个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又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心理素质与能力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它通常以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功能表现出来。

(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容乐观

1、当代大学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根据教学和科研、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来看,高校学生对创新巨大的价值和作用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开拓意识较弱,缺乏创新勇气和胆略,不善于探索新方法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极不平衡。他们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性、竞争意识较强,但独立自主精神较弱,有很强的依赖性,情感脆弱、意志薄弱,不善进取、贪图安逸。

3、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并不完善。他们对享受生活饶有兴趣,爱好有刺激性的活动,对人际关系比较注重,对专业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持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激动,缺乏稳定性,对高校中优势因子接受机率较慢,对劣势因子接受机率稍高一些。

二、创造能蕴藏于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中

(一)创造性机理

人的创造才能的物质基础存在于人脑的机构之中,一般高等动物的脑子都有一些“剩余”空间,而人脑有很多的“剩余”空间。这种“超剩余性”允许人脑存储、转移、改造和重新组合大量的信息。诸如逻辑推理、联想、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和直觉等。

实践证明,并非人人都能取得创造的成功。创造的成功还受知识、经验、才能、心理素质以及机遇等因素的影响。

创造者的心理素质的核心是知识、经验、创造性思维不断探索前进的方向,创造实践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如果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成功的机遇,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想象力是创造力的萌芽,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历史上凡属于原创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就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科学家,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郭沫若同志也指出:“科学工作者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大力提倡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地吸收前人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具有创造能。

(二)创造能的存在形式——思维势

创造能,这似乎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名词,然而,人类数千年的发展,数千年的创造,除了创造欲机制的调节外,是否存在一种推动创造思维的特殊的心理动能——即创造能呢?这实在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

在讨论创造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与此类似的新观点,即智力是物质而不是精神。世界著名神经化学家昂加尔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他的这种观点,产生于他所做的实验。在他的实验中,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中的老鼠比生活在单调环境中的老鼠聪明。原来,环境促使了大脑的不同发育,解剖发现,聪明老鼠的脑细胞里,含有高达10%左右的核糖核酸。核酸核酸的主要功能是促成特殊作用的蛋白质分子,而智力与这种蛋白质分子有一定联系。实验表明,如果给聪明的老鼠注射一种干扰剂,使之干扰核糖核酸,以致不能形成这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结果老鼠智力明显下降。据此,有的科学家认为,记忆和智力是一种化学物质特性。这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由细小的蛋白质分子——多肽物质组成。多肽则同若干种氨基分子有序排列组合而成,每一种排列次序和组合形式,代表着一种记忆或智力。如果能把这种化学物质转移,智力也就转移了。

现在,已有更多的实验和研究支持智力是一种化学物质特性的观点。这对我们研究和理解创造能有一定的启示。

在思维过程中,信息输入改变了主体的认识结构,但它们不是简单相加的和或相乘的积,而是多种信息有机组合,自然生成的动态意识流。这种信息的输入及其有序化过程,使思维系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耗散结构。在该过程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交换和增加,主体思维系统不断获取负熵流,促使系统经过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从而使认识系统从低有序过渡到高有序。认知结构的有序性进化,使用于思维的信息产生重组效应。重组的新的有序认知系统(个体信息系统),会不断产生思维势,产生跃迁,加速思维信息的突发性、异常性重组,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即创造。据此,我们可以把思维势视为创造能,它是直接推动思维信息的突发性重组,从而实现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能。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创造能存在于主体认识结构——即有序信息系统产生的思维势中。思维势的激励,实质上就是与有序信息系统相应的大脑神经系统定向的多层次信道选择所形成的紧张势态。因为有关研究表明,知识结构的有序性,源于大脑神经结构的有序性,即大脑的多级反射系统的逻辑序性。信息输入引起的认知结构变化(重组),实质上是大脑多级反射系统的逻辑程序的变化(改组),这种多级反射系统新的逻辑程序通道,会产生一种不同于以前的紧张势态——即表现为思维的思维势的激励。创造性思维中常有的所谓灵机一动等现象,往往是信息输入、信息重组引起大脑神经系统局部逻辑程序改组,从而导致思维突变,产生强大激励,促进信息异常组合的结果。

(三)信息输入与创造能

人的思维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信息的输入,不断改变着人的认识结构,也不断影响着思维系统,因为信息不仅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思维的基本材料。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息输入,既谈不上智力活动,也不可能有思维创造,更没有创造能的存在。人的思维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信息输入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信息的收集和获取。这个阶段发生在思维系统与环境中收集大量的信息,然后,思维个体根据已有的经验以一定的方式或规则,在相关的限度内选择和组合所收集的信息。这一阶段的效率可以用思维系统的信息选择性来描述。思维系统对信息的选择,是指思维主体收集的信息中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思维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提高各种信道对信息的处理效率,以加强其分布与传输中的时空有序性和定向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思维过程的第二阶段,经过思维系统选择后的信息与人的认识结构产生作用,使主体认识结构状态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用思维系统的思维势发生跃迁。有的研究者认为,认识结构变化和思维势跃迁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的表述;思维势之差是思维主体创造能的表述。如果引入时间因素,不同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同级思维势跃迁次数是不同的,其跃迁频率高者,思维强大;跃迁频率低者,思维强度小。显然,思维强度与创造能的大小有关。一个创造能大的人,人仅收集和获取信息效率高,而且思维强度也大,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并以最少的信息使自己的思维势跃迁到最大的能级。

(四)各种不同创造能的存在形式: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华德?加德纳指出,一般智力在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人主要有两种创造能,个别人主要表现五种特殊创造能,这两种创造能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即语言智能,表现在人能熟练而自然地表情达意,读写演说;另外一种即逻辑推理能,这种能表现在人的逻辑推理和实际计算方面。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提高,这种能有弱化的现象。其余还存在于个别人头脑中的特殊创造能,它们是:音乐能、视觉能、内省智力能、人际交往适应能、表演技巧能等。

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并不一样,每一种创造能在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均有一个相应的位置,如果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或病变,这种能就会减弱或者消失。例如中风者消失表演技巧能,失语者自然没有了音乐能。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创造能的培养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教学课程建设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科学地调控心理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探索新时期德育新形式、新途径过程中,许多人已逐步认识到“心育”的重要性,但心理教育机构的基础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许多高校至今还没有成立“心理学教研室”、“心理咨询中心”等最基本的心理教育机构,已经建立心理教育机构的学校,机构设施也很不完善,亟待解决心理教育机构的人、财、物等问题,提高中心机构的运转水平,并逐步完善心理教育的行政、管理、实施、咨询等相应的配套机构,真正能承担起大学生心理教育、宣传和心理素质优化的规划实施、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等工作。只有机构完善,才能保证心理素质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在心理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校因人设课,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零散地开设一些选修性的心理课程,没有教材,临时找一本书作为代用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因此,要加强心理学课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学生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掌握自身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心理调节和保健的方法,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增强心理教学的内容和效果,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针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心理困惑与烦恼,有的放失地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如对于低年级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环境,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等,应开设“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重新认识自我”、“人际关系调适”等讲座;对于中间年级的学生,要开设“优化成才的心理品质”、“如何开发心理潜能”、“如何培养耐挫能力”等讲座;对毕业班的同学要开设“如何选择职业”、“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讲座。这些讲座有针对性,能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需要,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高校心理咨询水平

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心理咨询队伍。由于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远不能满足心理教育的需要。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高质量的教学人员,建立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状况来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二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行政工作人员。其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咨询系统训练,基本上是边学边干,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这种现状大大制约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创造能的自我培养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单纯是一个人的认识问题,它与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观点以及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它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一般而言,确立了正确世界观的人,能正确对待人生,心胸开阔,目光远大,不因身边的琐事或得失而郁郁寡欢、斤斤计较,不因小的挫折而情绪低落、心理失衡,能妥善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矛盾,遇到挫折和压力能有效地排解或调节控制,始终保持心理的平衡,这样有利于创造能的充分挖掘。

2、掌握正确的培养方法。当代大学生应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身心条件,选取和探索适宜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如意识强化法,即以意识为强化物。自我激励,自我调节,使心理活动的原动力稳定于某一方面。意识强化的内容很多,世界观、理想、动机、自我意识等都可以用于强化,由自己自由支配强化物,并为自己设置评定标准,自我分析,评价、调节、监督和控制。经过反复强化,即可提高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水平。又如环境作用法。人们通过实践改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反作用于人。各种环境因素在潜移默化地作用着个体的心理活动,使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创造能,充分利用环境的这种作用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压力增强法和自我暗示法等,也是培养创造能的好方法。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提高创造能的有效途径。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不断扩大和变化着的生活领域,处理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着个体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整合,丰富和深化着个体的认识能力,拓宽和强化着个体的意向活动,形成或发展着某种心理要素。当代大学生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以丰富感性认识,磨炼意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创造的水平和能级。当代大学生创造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创造能蕴藏于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中,故高校欲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必须要花大力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0-03-26 作者:大学生家园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
大学生心理推荐
  • 请不要再在意别人的看法
  • 我以前也是一个十分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当别人对我说:内向的人不好,没有前途。我就会认为:恩,是呀,我的性格就内向,怎么办呀。当
  • 04-03
  • 文化缺位致大学生精神的失落
  • 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性,有理想有道德讲诚信,这应该是“天之骄子”大学生的精神实质与本来面貌。可是在当下的大学校园,这种
  • 04-03
  •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
  • 04-03
  •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题
  •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经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
  • 04-03
  • 毕业生如何选择第一份职业
  • (一)发现自已的内在需求

    美国杜邦公司副总裁卡尔夫说:“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
  • 04-03
  •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问卷
  • 以下问题是为了你的健康状况并为了你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调查。请你按题号顺序阅读,在最近一年中你常常感到或体验到的项目上做&ldquo
  • 04-03
  • 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
  • 随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给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学生
  • 04-03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 近年来,随着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加强大
  •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