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族”4种典型心理成因

 现今,即便“宅”在家里,油盐酱醋也能网购到家,一台电脑让你尽知天下事。近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宅”,难有“大千世界”》的文章,传神地刻画出“宅族”的状态:“两人路遇街头争吵,一人驻足围观,另一人劝阻:有什么好看的,回家上微博看呗。”

“宅”这一亚文化起源于日本,指那些喜欢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爱好,与社会脱节的年轻人。英国广播公司曾报道称,英国18~30岁的年轻人中,约四成是“宅族”。中国“宅族”也很庞大,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宅”,22.4%的人最长一周“宅”在家,除了吃饭就是对着电脑。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王建新曾指出,乐于闭门研究音响、手机的中年“宅族”不少见。天津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六旬以上老人不常出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春介绍,“宅族”有4种典型心理成因。

1.性格内向。内向者敏感、自卑,虚拟的网络使他们不必担心被拒绝,反而能更轻松地与人交流;他们希望与人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满足情感需求,建立归属感。

2.社交技能不足。有人从小没能培养起完善的社交技能,或在成长中有过社交失败的经历,并对社交产生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宁愿在家守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3.内心迷茫。有些年轻人没目标,觉得与其在外独自拼搏,还不如在家习惯性地接受父母的照顾。有人年近不惑却一事无成,心生倦怠,感觉自卑、渺小,不愿见人。有些与儿女分离的老人,又因退休失去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产生心理退缩。

4.压力太大。工作忙、压力大的人没精力交往,并会通过减少社交来自我保护。有时甚至同事间都懒得面谈,而用网络交流,这让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沟通,也忘记了该如何与人亲近、相处,难以建立内心和谐所必需的亲密关系。

看外面的世界久了,人们需要内观自己。短期“宅”在家里,给心灵一个安全的“房间”,能很好地自我反省,调整身心,平复不良情绪。然而,林春介绍,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其生存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为前提的。久“宅”者会丧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与思考力钝化,导致身心俱损。一项调查显示,“宅”生活让35%的人失去社交机会,并影响工作;使近两成人性格自闭,害怕与人接触。《韩国日报》2009年报道称,该国约10万名“宅族”青年无法适应社会交往,存在自闭倾向。还有多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宅族”难以从虚拟空间回归社会现实,长此以往会导致思想偏离真实社会,养成消极的思维模式和不良人格特征,甚至引发抑郁情绪或抑郁症。

美国作家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提醒“宅族”:笛卡尔在系统提出激进的怀疑观点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因此,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当面交谈,才能真切感受到对方一颦一笑背后的喜怒哀乐。要想走出“宅”生活,林春建议,首先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以免生物钟紊乱。其次要与社会保持互动,给自己一些时间接触外界,比如会会知心朋友,一起分享酸甜苦辣;出去走走,或许人行道上相遇时的一个微笑,都能让你爱上外面的世界。最后,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对外界的天空拥有各种期待,因此,找到生活目标,才不会安于“宅”在家里。
时间:2020-03-05 作者:大学生家园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
大学生心理推荐
  • 请不要再在意别人的看法
  • 我以前也是一个十分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当别人对我说:内向的人不好,没有前途。我就会认为:恩,是呀,我的性格就内向,怎么办呀。当
  • 04-03
  • 文化缺位致大学生精神的失落
  • 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性,有理想有道德讲诚信,这应该是“天之骄子”大学生的精神实质与本来面貌。可是在当下的大学校园,这种
  • 04-03
  •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
  • 04-03
  •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题
  •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经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
  • 04-03
  • 毕业生如何选择第一份职业
  • (一)发现自已的内在需求

    美国杜邦公司副总裁卡尔夫说:“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
  • 04-03
  •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问卷
  • 以下问题是为了你的健康状况并为了你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调查。请你按题号顺序阅读,在最近一年中你常常感到或体验到的项目上做&ldquo
  • 04-03
  • 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
  • 随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给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学生
  • 04-03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 近年来,随着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加强大
  • 04-03